方從義(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元延祐至至正年間),字無隅,號方壺,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工詩文,書擅古隸、章草,筆法縱逸灑脫,頗富特色。復(fù)工畫,長于山水,宗法董源、巨然,近師高克恭云山墨戲,峰巒高聳,古木槎枒,墨氣冉冉,實為畫中逸品。一生喜游歷,至正初遍游大江南北,嘗游大都,名聲鵲起,詩、書、畫為一時所重。
《武夷放棹圖》軸,元,方從義作,紙本,水墨,
縱74.4cm,橫27.8cm,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亙百余里,有36峰、37巖,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fēng)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qū)。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畫面右側(cè)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劃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布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格調(diào)。
本幅右上隸書題名:“武夷放棹”。左側(cè)自識:“敬堇簽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布,幸達之。至正己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扁j“方壺清隱”印!爸琳汉ァ睘樵琳拍辏1359年),此圖應(yīng)為方氏晚年作品。“烏石山”即閩山,在福建閩侯縣境內(nèi)。
本幅鈐“卞令之鑒定”、“石渠寶笈”、“陳仁濤”、“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心賞”、“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乾隆鑒賞”、“譚”“敬”(方連珠)、“徐安”、“古黔陳少石考藏名跡”、“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式古堂書畫”等鑒藏印15方。
著錄于《大觀錄》卷十九、《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三、《寶迂閣書畫錄》卷一。
撰稿人:馬季戈
《溪橋幽興圖》軸,元,方從義作,紙本,水墨,
縱63.3cm,橫35cm,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是元代道士畫家方從義所作,山水畫。圖繪山水一區(qū),高山云鎖,溪水自山間流淌,草橋橫架,一人策杖前行,遠山隱現(xiàn),茅舍隱于林木之中,意境清謐靜逸。筆墨酣暢,多用染法,用筆多橫向。樹木點染之筆疏率,以墨之濃淡分遠近。圖中景物都集中于畫面下部,上部則非?諘纾巩嬅骘@得深邃幽遠。
本幅右側(cè)行書題”溪橋幽興“四字,下鈐一印,不辨。右下角山石間有作者墨書“方從義”款。畫面左側(cè)方從義自題:“方壺臨高公雙筆,己未春寄云生文雅靖室!弊筲j“金門羽客”、“畫中神品”印。“己未”為元延祐六年(1319年),據(jù)此推測此圖應(yīng)為方從義早期作品。
本幅左上有霞洲居一道人題詩一首:“我識方壺老,今經(jīng)四十年。胸中混原氣,下起云煙迸。迸啟乾坤秘,名聞湘海傳。有懷人已化,遺墨尚依然。霞洲居一道人!毕骡j“筆底江山”、“東山草堂”印。首鈐“松石軒”印。上詩堂有明沈周、文徵明題二則,分鈐“停云館”、“沈氏啟南”印。
未見著錄。
撰稿人:馬季戈
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fēng)險自擔(dān),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guān)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