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走進中原》何水法花鳥畫大展,將在河南省鄭州市河南博物院開幕。
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西泠印社主辦。
本次大展集結了何水法先生自2006年中國美術館個展后,近三年來精心創(chuàng)作的99幅作品,尤其是數(shù)件丈八以上的巨構,充分顯示了他作為當代潑墨大寫意花鳥繪畫領軍人物,所具備的實力與探索方向。
何水法曾經將他的繪畫理念概括為4句話:筆墨是中國畫的生命線,水是中國畫的靈魂,寫生是畫家與生活的對話,畫家也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
在青年時期,何水法對兩宋的花鳥畫作了長期的臨摹和研究,后拜著名畫家陸抑非先生為師,得其衣缽,因此,他的工筆花鳥結構嚴謹,線條舒展,設色典雅。寫意則在參悟古人的基礎上,更為注重時代氣息的把握,他自1975年開始,前后11次赴荷澤寫生,積累了深厚的基本功,所作大寫意花鳥氣旺神暢,渾然天成,以獨樹一幟的構圖、色彩、筆墨傾倒世人。
本次展覽新意紛呈,在題材選取上,具有品類廣泛而內涵精微的特征,畫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連翹、迎春、一丈紅等小花型作品,并在局部造型與畫面構成上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同時,更多柔性的筆觸加入畫面,形成了剛柔并濟的視覺效果,與此前瀟灑凌厲,震撼磅礴卻不失厚重的風格相比,作品自然呈現(xiàn)出老勁從容的境界。
何水法現(xiàn)為政協(xié)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政協(xié)常委,中國美協(xié)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福建省及福州畫院名譽院長,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展覽將持續(xù)到11月16日。
一
牡丹,一種在貧瘠土地上也能依靠深根,汲取養(yǎng)分,堅韌成長的植物。
北宋熙寧五年(1072),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牡丹專著《牡丹記》十卷,在杭州問世,著者是園藝家出身的杭州太守沈立,他的下屬,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作敘云:三月二十三日,余從太守沈公,觀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數(shù),酒酣樂作,州人大集……
上述繁華,現(xiàn)在已經轉移到了洛陽與荷澤,不過在牡丹形象人格化甚至神格化的進程中,杭州是繞不開的節(jié)點,此地除了栽培記錄的有史可循,除了騷人墨客的高吟小唱,當記后功者,實屬歷代丹青國手的妙造,才最終在畫紙上,為牡丹擺脫被橫加的富貴幫閑標簽,再現(xiàn)總領群芳的雍容大氣。
南宋定杭州為行都后,重設翰林圖畫院,待詔李迪、林椿等人,繪制大量的折枝牡丹,完善并定型令后世臣服的雙鉤填色法,珍璧至今。
陸抑非先生自1959年離開上海調入杭州后,受浙派影響,畫格逐步由民國"海派四花旦"時期的沒骨法轉向華喦的小寫意,以其牡丹作品為觀,在傳移物象的細穩(wěn),骨法用筆的老勁,設色賦彩的舒張上,均堪稱工寫兼擅的范本。
1971年,何水法被陸抑非先生收為門下,其時師父六十三歲,徒弟二十五歲。弟子的優(yōu)勢是活力,但長者教會他執(zhí)著。
跟隨陸老之前,何水法另一位重要的老師,是1963年,花了三十塊錢在杭州古舊書店買來的三十張宋人院體畫頁,朝夕臨習,目騁神迷。在破四舊的喧囂與亢奮中,他沒有被集體無意識裹挾,而是在先賢法度之中潛行游弋,自得其樂,既然喜歡,那就學習,這種對文脈的天然親近以至忘我的態(tài)度,照今日的方法論看來,似乎既是個人的偶然,又屬歷史的必然。前事不遠,不太健忘的人們,應該能從文學作品重建的當年圖景中,試著給自己模擬出對應的角色選擇,可以想見,扮演的動機其實難以還原,因為追溯出來的動機往往是美其名曰。好在即使是《周易》誕生的國度中,也沒幾個十七歲的少年,會去掐算十六年后中國要改革開放,所以惟有態(tài)度,恰恰是解析個體性格最直觀和可靠的源代碼。
二
1975年4月開始,何水法每隔三年都要去荷澤寫生,與孤獨挺立在鹽堿地上的牡丹青春作伴,他平素豪爽外向,四方交游,獨作畫時能耐長寂寞。從百卉黯淡到大地回春,他如有遠見的收藏者,一點一滴的,于眾目睽睽卻又熟視無睹中,找尋被放逐的自然之美,積攢自己的財富和實力。同一年,劉海粟先生看過何水法攜來的寫生作品后,題詩為寄:瘡痍滿目小樓寒,靜極無聊酒瓶干,忽見山東菏澤本,敢遣春色上毫端。并在回憶錄中說:"何水法這個小青年將來有兩個可能:一是曇花一現(xiàn),二是大器晚成。"三十多年過去,十一上荷澤,何水法的畫篋里還保存有數(shù)百張比較滿意的牡丹寫生稿,無聲但有力地回應著先行者的預言。
當對傳統(tǒng)的愛好,被貶斥為不名一文卻后果嚴重的風險,那么浩劫之后,藝術領域中固有價值的迅速復興,又使得風險翻轉為稀缺的資源。憑借在中國花鳥畫領域半地下式的守望與堅持,何水法得到了眾多前輩對其能力上的期許;而新時期文化重構階段肇始的1978年,他把握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機遇,考入中國畫研創(chuàng)領域的最高學府,這一身份上的變化,意味著他從此是專攻繪事的職業(yè)藝術家,可以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面參與文化建設和競爭,日后的事實證明,他在師承,學養(yǎng),創(chuàng)作,社會慈善活動中所維持的恒定性與連貫性,加諸他的人生歷練與社會嬗變的客觀同步,為他的藝術和公眾影響,帶來正向的馬太效應。
十年工筆,十年小寫,在承繼傳統(tǒng)花鳥畫的圖象基因時,何水法意識到,對植物原生情態(tài)的把握與表達,是花鳥創(chuàng)作能否回歸到本體語義的重要前提,簡言之,搖曳生姿的花卉沒有一片長相模糊的葉子,形銷則骨不立;會光合會呼吸的植物不是塑料花,神去而影徒存。至于筆墨,如果片面強調以金石書法趣味入畫,抽象了植物個性的同時,也消解了畫家面對不同題材應有的敏感,實踐上可能掣肘花鳥畫語言的進一步自由。要靠怎樣的手段去實現(xiàn)筆下物象的形神俱在?1980年,獲得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碩士學位后,何水法集中精力,轉向潑墨大寫意技法的實踐,希望把繪畫作為時間藝術的定義屬性引申到新高度。
何水法后來將他的美學理念概括為四句話:筆墨是中國畫的生命線,水是中國畫的靈魂,寫生是畫家與生活的對話,畫家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這是走進他的思維,了解他的個性的四把鑰匙。
三
2009年,何水法先生恰好也是六十三歲,他筆下的花卉從少年時臨習兩宋經典的巨細不靡,經過青年負笈求索的艱難慘淡,中年壯游變法的師心循跡,邁向胸襟益發(fā)曠達、意興更加盎然的人生秋境。
往往,觀眾面對完成的作品,都喜歡用猜測去還原作者從無到有,由一生萬的步驟,這是經驗的冒險和互動,心象的交集與融通,潑墨大寫意的視覺共振或在于此,大畫面,大筆觸,大色塊,時時處處考量著作者縱橫捭闔的氣度與鋒芒馳突的急智。
如果有時間親見何水法先生于丈八巨幅上作畫的前后狀態(tài),你會發(fā)現(xiàn),用苦思冥想、解衣磅礴、元氣淋漓等詞匯來遞進描述的過程本身,亦屬中國式寫意情緒的極致表達。
他開筆之前,往往要在畫室盤桓數(shù)日,喝茶看書,閉門而不謝客,有時默然枯坐,竟達中宵,直到室中每個角落都充盈自己的氣息,心中再無旁騖,有類車手所說的人車合一之境,方始決定下手。
此際他君臨紙上,旁若無人。遣筆為將,調墨作兵,呼色成風,喚水化雨。筆下花卉迎風高蹈,俯仰隨心,花葉枝干互為表里依托,線條色塊各行分割空間;細看飛紅流綠,一筆一色,筆筆不亂,色色相承,遠觀黑白分明,或密或疏,密者可集輻輳,疏處得其自在。
當潑墨時,一盤濃汁傾覆畫心,他竟置之不理,視同無物。待到四面慢慢圍合,外人看已是黑云翻墨,格外刺眼,他才隨潑隨勾,或點或染,白雨跳珠,卷地風來,吹出幾叢黛葉,呵奉滿紙繁花。
畫到酣處,長毫輕抖,一溜墨珠噴濺紙左,略做斟酌,破墨相和,戰(zhàn)筆相接,淡彩補花苞數(shù)朵,原本無章的墨點,幻作搖曳突出的奇兵,形成畫面的局部支撐點。沖突越強硬,處理越暢快,在虛實開合間,他不斷的布子破局,營造出生命綻放的一個個美麗瞬間。
黃賓虹先生曾經喜歡在三代銘器的拓本上寫折枝花,饒有古妍之趣,可惜,那是金甌有缺,長河躑躅的昨夜。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秋日,在商周青銅時代的策源地,在河南博物院庋藏的黃鐘大呂之間,何水法先生的九十九件花卉作品昂揚盛開,恰好昭示著,古老的神洲,飽經風霜之后,煥然新生,正彌漫青春的氣息!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