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傳統(tǒng) 山水畫 老莊哲學 禪宗 品格 評價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一直深受老莊哲學及禪宗哲學的影響,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與性靈盡情顯露,這種生命情調無不源于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藝術的深沉情感。因此山水畫作的“情”與“境”成為山水畫品格高低的重要評價標準。
意境之營造
“意境”一詞是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其最早源于文學作品,唐代的王昌齡《詩格》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畫從五代至宋元時期便開始接觸到“意境”的問題。五代時期荊浩《筆法記》中說:“可忘筆墨,而有真景”,他主張“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宋代畫家郭熙《林泉高致》中的:“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即畫之主意,亦豈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边@可視為山水畫論意境說的發(fā)端。
至“元四家”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zhèn),意境說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畫雖然個人風格面貌不同,但以意境表現(xiàn)的傾向來說是基本一致的,其中都明顯地流露出了主觀意象的表達。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那種空間境象的真實更多地具備了“意造”的成份,有意識地以意造境,物象與思想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使意境得以充分的表現(xiàn)。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表現(xiàn)于山一帶和富春江一帶的初秋景象。幾十個峰巒,數(shù)十棵樹木,筆墨蒼健清潤,雅潔淡逸。王蒙的《具區(qū)林屋圖》格局繁密,用筆老辣樸質,樹石雜生,波光粼粼,泛舟垂釣給人以置身世外、重返自然的真實感覺。
明清時期山水畫的意境仍趨于主觀。而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是山水畫從形式和地域上有了派別之分,也使山水畫的意境傾向發(fā)生了變化。明代的山水畫從表現(xiàn)形式和意象表達上形成了以禪喻畫的理論觀點,山水畫的意境表現(xiàn)上也有了一定的禪意。清代的石濤大力提倡“筆墨當隨時代!彼麡O其活躍的思想,使其筆墨的表達無拘無束,使意境的表現(xiàn)具有了多樣性,對近、現(xiàn)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歷代文人、畫家也從不同角度、立場、美學觀念對“意境”一詞的含義作了很多較為精辟的論述,典型的論述有:評價唐代王維的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實景、真景、神景”意境論等。近現(xiàn)代藝術家們對“意境”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境界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劉正強認為:“意境乃是作者通過情趣的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抒情、想象和欣賞者的聯(lián)想共鳴,互相溝通,從而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意境的特殊性在于它通過客觀景物的描繪顯示出一個寓意深刻而耐人尋味、富于魅力的藝術境界,即令是不便直接表現(xiàn)出來,也能引起人的聯(lián)想”。從以上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實質就是一幅山水畫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勝、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意境營造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的課題和最高追求,它包含了畫者的“情”和“境”,其情主要是源于作者登山臨水時的“觸景生情”,或寫胸中之逸氣時的激情,而“境”則是“遷想妙得”之審美修養(yǎng)的積淀、精神境界、人生感悟。欲表現(xiàn)內心情感需冥思苦想、苦心經營,并借助特定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與形式。只有作者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繪的對象之中,成為一種客觀物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創(chuàng)造出寫山則情滿于山,畫水則意溢于水的“意與境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情懷之表達
那么如何用最少的筆、墨、色,表達出豐富的山水形象和富有性格的山水意境?除了要掌握熟練的水墨語言,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作思想。畫家心中的“情”決定著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結果,更決定著“境”的顯現(xiàn)。
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山水畫是通過自然景物來營造意境的,是把客觀景物按照主觀意識加以強化或削弱;在筆墨技巧的表現(xiàn)上,則是把自然的特征推到更高的境界。在表現(xiàn)語言的把握上既不完全忠實于自然,又不刻意地去摹擬自然,最終又更能讓人領略到濃郁的自然趣味。中國山水畫以一種獨具個性語言的表現(xiàn)符號和程式化的表現(xiàn)手法來把脈自然,其本源就是在追求一種天性的意趣,完成空靈的傳述——即心靈的創(chuàng)造。它不僅要求作品氣韻生動,而且從內容到形式更要做到完美統(tǒng)一。作者把游歷真山實水時的所“看”和所“悟”,用個性化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以表達自己的獨特感悟及山水情懷。此時的山、水、樹、石已不是原始的形象,而是經過作者感情嬗變后的生命產物。山水畫作中的山、水、樹、石、舍之所以令人回味和品嚼,就是因為這些圖景沒有照搬真實生活,而是在其原形上運用超乎于客觀景物,按畫家自己主觀意圖進行布局的形象結構,這理想中的圖景也正是中國山水畫精神所追求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天人合一”的境地。
從形式的角度看也是如此。畫家在作畫時總是將理論與技巧藏于內心深處,筆墨看似隨意,其實在隨意中蘊含著情感和精神。黃賓虹說“六十歲畫山水是先有山水而后有筆墨”,此時的筆墨是依附者,是被動的,其本身的語言還沒有獨立出來;他又說:“六十歲以后先有筆墨后有丘壑”,這時候的筆墨已經升華成一種筆墨精神了。這時的筆墨意義不僅是技術,而更多的是心理,他寄予了筆墨更多的意義,他不是在狀物而是在抒情。于是在“意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境是形與神的統(tǒng)一”中,這些特征互相制約、互相融合,加上畫家的主觀情態(tài)和對宇宙意識的把握,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表達出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使“情、意、理”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升華出山水畫的美學情緒。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