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蛾蛹蛻變 拍賣 鬼市 青花瓷 和田玉 鑒寶
新中國60周年華誕,藝術也和國家的命運一樣經歷了種種波折和磨難。在近乎蛾蛹般痛苦蛻變的過程中,一些事件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被永恒地留存下來,連成藝術市場60年發(fā)展的生命軌跡。在這條軌跡中,有足以推動一個時代前進的動力,也有至今仍未解決的問題。本刊匯集了新中國60年中20個具有一定標志意義的關鍵詞,希冀從錯落有致的事件點上,感受到藝術市場發(fā)展中痛苦而有力的脈搏。
古董收藏市場
關鍵詞1:拍賣
解放后,政治成為人們生活的主體,古董收藏被一度忽略,直到1993年,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商業(yè)拍賣公司中國嘉德的成立,標志著古董收藏市場的真正復興。1994年,被媒體稱為中國第一拍的“中國嘉德94春季拍賣會”在北京長城飯店如期舉行。拍賣由中國書畫和中國當代油畫兩個專場組成。最終以1420萬元的總成交價落幕。而拍賣的舉辦,也一度引起了國內一些負面輿論,一些文物工作者擔心文物隨著拍賣流出國門。
但更多的人認為,中國嘉德第一槌,標志著中國古董收藏市場真正步入了市場經濟。
關鍵詞2:鬼市
1978年到1987年11月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國家仍然禁止古玩交易,文物小販與工商“稽查”人員玩起了“游擊戰(zhàn)”。后來,位于北京東三環(huán)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形成“鬼市”,一些非法文物在此交易。
1995年,隨著拍賣公司的成立,有關部門也在潘家園舊貨市場南邊的空地上用帆布搭建了臨時帳篷,半地下古玩交易逐漸步入公開化。據不完全統(tǒng)計,潘家園開園以來,全世界有近百個國家、10000余人次的各國政要和使節(jié)先后來過這里。每天的成交額在800萬元左右。
關鍵詞3:拍賣法
1996年,《拍賣法》頒布,為拍賣市場的規(guī)范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在實行的十多年中,《拍賣法》中的一些條款已經不適宜當今的拍賣市場,特別是關于拍賣公司不對拍品保真的條款,近年來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同時,市場也不斷呼吁《拍賣法》應該細化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
關鍵詞4:“撿漏兒”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推進,古董收藏市場再次復蘇,“撿漏兒”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比如1988年,一位賣肉的攤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用兩斤豬肉換得一幅《皇家秋獵圖》,后來,他用售出這幅作品的資金開了家古董店,轉行做了古董商。再比如一熱愛收藏的發(fā)燒友1999年花50元錢淘回件天藍釉紅斑鈞瓷洗子,后來經鑒定,價值600萬!皳炻﹥骸背蔀橐灰贡└坏那瞄T磚,也刺激了古董市場的繁榮發(fā)展。
關鍵詞5:“物稀不貴”的老窯瓷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宋元古瓷市場價格及拍賣價格趨勢見微,一路走勢低迷,形成了“物稀不貴”的怪現象。
老窯瓷在大陸的行情一直不好。我國的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出土文物不得進入市場,隨意買賣。老窯瓷器多屬出土文物,無法進入正常的藝術品市場交流,因而除了部分為博物館、考古所或文物商店收藏外,有相當數量品貌好的老窯瓷流向國外,也有一部分流散在民間。于是明清瓷器的價位逐漸高于宋代五大名窯瓷的反,F象出現了。20世紀90年代初,在國內,一件南宋龍泉窯粉青菊瓣碗才賣200元,一件漢代綠釉帶浮雕狩獵圖的釉陶壺也不過千元。但在海外市場的拍賣價格卻非常好,同類的綠釉罐在日本可賣到人民幣20多萬元。香港佳士得于2002年秋拍出一件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碗,以港幣1239.4萬元成交; 唐代藍三彩鳳首壺以港幣28.6萬元成交;唐三彩騎馬女俑以港幣23.9萬元成交;北宋定窯玉壺春瓶以港幣59.7萬元成交;北宋青白釉鳳首壺以港幣47.8萬元成交。
關鍵詞6:“鬼谷下山元青花罐”引出的“元青花”爭論
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公司拍賣現場,一件中國鬼谷下山元青花以約合人民幣2.3億元高價成交,長期以來被專家學者忽略的元青花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而之后便有專家提出,元青花存世量僅為300多件,這一論點至今并未定論,成為一些專家和藏家爭議的焦點。
關鍵詞7:明清瓷器受到追捧
中國古董收藏的歷史,人們一直以追慕高古為風尚。到了清末民國,宮廷收藏陸續(xù)外流,明清官窯瓷器成為熱門收藏對象,但直至上世紀7、80年代,中國古董的收藏仍是以宋元及以前的高古器物為精神主流。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華人經濟實力的增長,元明瓷器價位開始攀升;90年代末,清代官窯、特別是康雍乾三朝的彩色瓷系價位猛增,屢創(chuàng)新高。
2000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4404.475萬港幣成交,創(chuàng)造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成交價的最高紀錄。2000年,內地的瓷器市場被認為開始與國際接軌。這一年中,內地的瓷器有20件拍賣品成交價入圍了該年度國際瓷器成交排行的前100名。但是到了2004年,明清官窯拍賣市場運作中的某些負面因素形成,一是明清官窯高級別的拍賣市場供需失衡,二是拍賣市場的價位泡沫。國內現身拍場重量級官窯精品日漸稀少,而一般精品官窯瓷器的價位已經上升到了很高的水平,利潤值增長點和期望值增長點已接近極致。于是,官窯的資金部分分流到相對便宜的民窯。
關鍵詞8:飛漲的和田玉價格
1994年以前國家是不允許私人開采交易玉石原料的。在20世紀80年代,1千克好的籽料賣到200~300元;90年代,同類籽料1千克已漲到2000~3000元。從2003年以后,和田玉的價格突發(fā)爆漲,現在1千克籽料已經賣到了20~30萬元。據有關報道,從1980到2000年的20年間,價格上漲了1000倍之多,F在和田籽料已經非常稀少,市場對和田籽玉的需求量卻越來越大,導致最近幾年原料價格連年翻番。2004年極品和田籽料的價格是25萬元/千克,2005年已經漲到100萬元/千克。一般的和田籽料,2004年時2萬元/千克,2005年已漲到5萬元/千克。就連以前不怎么看好的和田山料的價格也是一路狂漲:2004年市場價200元/千克還鮮有人問津,2005年普通山料在礦區(qū)的價格就是700元/千克,運到和田就漲到1200元/千克,運到烏魯木齊就變成2500元/千克,到揚州價格更高達3800元/千克。玉石原料的價格上漲帶動了整個新玉器市場價格的飆升。2005年,中國的玉器市場的價格已經高出美國市場價格的一倍,已呈現出全世界的玉器向中國回流的趨勢。
關鍵詞9:盜墓
正是因為古董市場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盜墓再次興起,并在近年愈演愈烈。比如,據媒體公布的資料,2003年古樓蘭王陵被盜,“樓蘭挖掘出來的古尸一共有6具,但是沒有一具是文物部門挖掘出來的,他們將尸骨扔在一邊,里面的文物被洗劫一空。”
再比如,咸陽鴨子溝村,地下古墓頗多,上世紀80年代,當地人就以盜墓為生。這些年,村里很多人家靠盜賣文物脫貧。而在遼寧的葫蘆島,警方從一個由祖孫三代組成的“盜墓世家”中搜出“五樂圖”、“出行圖”等國家一級文物。
關鍵詞10:出土文物
除了盜墓,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運行,大量土地被拆遷、開發(fā)。發(fā)掘的文物有些并不為專家認可,一些甚至被專家認為是做局的贗品,同時又因為是出土文物,不具備合法身份進入拍賣場,很多出土文物被文物販子轉賣流落海外。而內地藏家之后又花重金將這些珍品買回,形成交易的怪圈。
關鍵詞11:監(jiān)守自盜
2002年香港某拍賣會上出現原為兩件故宮收藏的佛像,經警方調查,兩件佛像當時曾從故宮調往承德外八廟,后由該單位保衛(wèi)部主任李海濤私自盜賣,輾轉出現在拍賣場。古董市場中蘊藏的巨大經濟利益使得一些國家官員監(jiān)守自盜。有相關人士稱,“文物的大量流失,最大的威脅來自政府官員的腐敗和瀆職”。還有知情者稱,每年“兩會”期間,或者別的大范圍干部人事變動時,他們那里的盜墓賊、文物販子就會非;钴S。
關鍵詞12:故宮專家
2006年,被稱為文物泰斗的史樹青在北京大鐘寺文物市場花1800元購得一把國寶“越王劍”,并在之后舉行的鑒賞會中當眾宣布將此劍捐獻給國家博物館。遺憾的是,不久“越王劍”被國家博物館退回,它們認為“這東西靠不住”。此事一經公布,舉國嘩然,民間對文物專家的崇拜自此走下神壇。文物鑒定的種種問題再次引起市場的關注。
關鍵詞13:鑒寶類節(jié)目
隨著收藏市場的活躍,各類鑒寶節(jié)目層出不窮,剛播出時受到了收藏愛好者的關注,但不久便出現了贗品、做局等負面報道。比如2005年央視《鑒寶》中,一件吳作人作品被家屬認定為贗品,而節(jié)目中的某資深書畫鑒定家點評認為此畫為真跡,且定價25萬,一時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再比如,某知情人曝料稱,一些鑒寶節(jié)目中出現的藏品是在座專家的藏品,一時間,各類丑聞風生水起,本應為娛樂性的節(jié)目,在經濟利益面前失去了光彩。
中國美術部分
關鍵詞14:藝術為政治服務
1949年底,舊時代藝術家開始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他們的工資、住房以及有限的福利開始得到保障。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畫家被動員起來參加政治宣傳畫的創(chuàng)作。蔣兆和的國畫《把學習的成績告訴志愿軍叔叔》成為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1950年文化部進行了新年畫評獎,尹瘦石的《勞模會見毛主席》、張仃的《新中國的兒童》、李可染的《工農模范北海游園大會》、葉淺予的《全國各民族大團結》等作品成為重要的年畫文獻。
1950年,南京成立革命歷史畫創(chuàng)作委員會,幾個月后,中央美院的老師們就完成了文化部下達的繪制革命歷史畫的任務。徐悲鴻的《人民慰問紅軍》、董希文的《搶渡大渡河》、艾中信的《1920年毛主席組織馬克思小組》都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1953年由國家提供經費的美術家協會宣布成立,章程規(guī)定了協會將“組織美術家學習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藝術理論,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研究社會生活,并采取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不斷改造和提高美術家的思想!
1954年,藝術受到政治更為猛烈的浸淫,有學者展開對胡適的批判,毛澤東說,“這個對古典文學領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斗爭,也許可以開展起來了!泵佬g界立即呼應了這樣的政治運動。中國美術家協會在1955年的4月召開了有30余人參加的批判胡風反動文藝思想座談會。
1957年北京畫院成立,給予那些曾經經歷過國民黨時期的老畫家以新的生存空間。李可染說,解放后沒有人買他們的作品,可是國家卻給予了他們物質條件和工資。
1964年,在北京展出的“四川雕塑展覽會”因為“以滿腔熱情來塑造工農兵形象”而獲得藝術官方的認可。之后泥塑群雕像《收租院》這個階級斗爭任務交給四川的雕塑家。
關鍵詞15:文革時期藝術的凋零
文革時期,藝術家被告知,過去的17年文藝遭遇“黑線專政”,因此,新的藝術應該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文藝,必須通過“一場文化戰(zhàn)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將歷史顛倒過來。而此時,藝術家們遭受了從肉體到精神的折磨,比如林風眠受到數次抄家,還因包庇“叛徒”被送入監(jiān)獄。中央美院教師王琦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當學校的教師在完成“四清”工作從農村回到學校時,等待他們的是人身自由的限制和革命的批判。
官方主辦的《美術》雜志?,大量紅衛(wèi)兵美術報刊和不同方式的展覽替代了官方展覽,因為官方美術機構已經癱瘓。1967年,由北京84個革命造反派組織聯合舉辦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革命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藝術家們很快就理解了應該如何去歌頌領袖和新的權力人物。
196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由當時中央工藝美院學生劉春華創(chuàng)作的作品《毛主席去安源》被印刷了數億張。
事實上,十年浩劫中,中國美術處于凋零中。文革期間,大量老藝術家也陸續(xù)辭世,比如蕭傳玖、陳半丁、潘天壽、王式廓、豐子愷、李斛等。
關鍵詞16:美術思潮
1979年前后出現的具有批判現實主義性質的“傷痕美術”,作品恢復了現實主義藝術直面人生的真實性。比如,1981年,《美術》雜志發(fā)表了青年油畫家羅中立的作品《父親》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所產生的巨大反響。以后的歷史證明了這些作品在中國油畫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性。自此之后,中國油畫界又出現了“生活流”的繪畫潮流,這種繪畫是表現鄉(xiāng)野質樸的鄉(xiāng)土美術等,使藝術重新回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tài)。直到85時期,真正意義上全國范圍的一場思潮,新美術的運動才開始。85思潮的當時,各地成立了各種藝術團體,他們進行各種藝術實踐,雖然很多是從西方的美術史上借用過來的,但是不管“達達”也好,波普也罷,在當時的確表達一個新時代到來的聲音。再到上個世紀90年代新生代的畫家,大量興起的“政治波普”,“玩世現實”,“新繪畫”的展開,以及90年代末的實驗藝術等非架上藝術的興起更加讓藝術趨于多元化。很明顯,新中國美術的60年是翻天覆地變化的60年,或者說在油畫繪畫方面,這種變化是最明顯的。
關鍵詞17:雕塑美術的“反思”
無獨有偶,雕塑美術的“反思”也在“傷痕文學”時期得到顯現。當時雕塑界出現了許多表現與“四人幫”作斗爭的英雄就表明雕塑已經開始了表達對現實問題的態(tài)度。在改革開放之初,雕塑教育還在基本延續(xù)過去的蘇式體制,觀念性和顛覆性比較強的雕塑作品到“85新潮”時期才慢慢呈現!皬B門達達”、“上海首屆青年美展”、“85‘新空間’展”、“觀念21藝術展”等展覽的參展雕塑家,大多有學院教育的背景。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雕塑界當代意識被喚醒,各種具有當代性的雕塑展覽,雕塑活動以及理論、批評的實踐活動,使當代雕塑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首先是1992年“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此展改變了雕塑界長期以來在學術邊緣徘徊的局面,理論家、批評家開始集中介入雕塑。此前后,“后現代”雕塑教學也在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產生,“后現代”的雕塑教學的嘗試是在原有寫實雕塑的優(yōu)勢上,近一步擴充教學內容,形成具象、抽象、觀念等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改變了過去只學到具象就止步的做法。而到2000年以后,當代的雕塑家開始集體“上路”,雕塑群展與個展觥籌交錯,在規(guī)模和聲勢上都大大地超過了以往。
關鍵詞18:畫廊
改革開放初期,傳統(tǒng)畫店的銷售形式得以恢復,但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在發(fā)展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上世紀80年代,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也發(fā)展緩慢,直到90年代才日趨成熟,主要特征是市場結構的逐步成型,其中以專業(yè)畫廊的出現為主要標志,專業(yè)畫廊開始萌芽,這時的畫廊逐漸擺脫過時的畫店模式,而轉入當代經營模式,他們開始引入簽約合作和代理藝術家,通過為藝術家舉辦展覽而起到宣傳和銷售作用。中國畫廊行業(yè)的發(fā)展進入2000年更加迅猛,不僅畫廊的數量急劇增加,部分專業(yè)畫廊已經開始贏利,另外還有大量的外資畫廊涌入,形成國際性的以畫廊為主的藝術區(qū)、畫廊區(qū)。
關鍵詞19:藝術博覽會
上世紀90年代藝術博覽會的相繼到來,為藝術市場進一步完善了結構。1993年在廣州舉辦的“首屆中國藝術博覽會”在當時被稱為中國藝術品的“廣交會”,它改變了以往由國家撥款舉辦展會的單一方式,而轉由畫院、畫廊、畫商共同參與,同時更重要的是這是首次以開放性、國際性質的博覽會形式把藝術品推向市場。此后,直到2000年后,國際性質的博覽會才廣泛被采取和發(fā)展。在北京,以2004年北京中國國際科技會展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和2006年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Beijing)為主要標志。在上海則有2007年在上海展覽館舉辦的“2007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Sh Contemporary)。另外也有2008年在香港舉辦的“藝術香港當代藝術展”。如今,當代的畫廊博覽會繼續(xù)以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在數量和質量上不斷發(fā)展,博覽會帶來的良好表現也絲毫不亞于國內雙年展,一方面也是由于藝術博覽會更能真正融入當地城市的經濟、文化的脈動之中,成為城市的文化品牌以及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20:藝術作品的流通
藝術市場的日益健全,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全世界范圍“海外回流”的大趨勢。當時的“紅色經典”美術在同時代基本上沒有流通。藝術家創(chuàng)作完了以后,不是放在美術館被收藏,就是丟在某個私人的地方。在那個年代,藝術作品仿佛也有各自的命運一樣,一些沒有保存好的作品在今天早就不存在了,或丟失,或損壞,剩下的才是美術館收藏的部分。而現在看來,當代油畫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到現在,很多代表性的作品確實被西方藏家捷足先登了。距離這么二三十年間的作品,也都已經大量流通海外。
如今的二級市場已經進行第二次的轉換,藝術品市場達到一個相對高度的時候,很多藏家,不管是什么理由,就拿出來流通。即使美術館也不一定不會再流通出來。只是必須有一個條件:流通完了以后,這些錢還得要來購藏新的藝術作品。正因為有流通,也給我們國內的藏家提供了機會,中國在經歷這么多年的發(fā)展、積淀以后,藝術市場的日益健全,二級市場上可以買回來很多流通出去的作品。
20個關鍵詞,雖然遠遠不能概括60年中國藝術市場發(fā)展的全貌,但在每一個點上,我們都能夠深深感覺到藝術各界為中國藝術市場所作的不懈努力,這些努力,猶如一塊塊基石,為今后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