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學冰雪畫藝術思想與風格演變》連載:
編者按:該書作者盧平從于志學冰雪山水畫筆墨語言形式角度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對于志學冰雪山水畫語言成因的追問中,結合特定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jīng)歷,理清了于志學繪畫觀念的來源與形成,冰雪山水畫所賴以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和美學觀念,敘述了于志學是怎樣從黑土地貌特征中尋找到和傳統(tǒng)繪畫異樣的方法,構建了冰雪山水畫繪畫語言以及在其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和解決方案。該書通過于志學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與地貌特征和自然風光圖片作為關聯(lián)比較和形式分析,為冰雪山水畫形成提供了一個非常真實和詳盡的素材,展現(xiàn)出畫家在探索過程中的艱辛歷程以及這種藝術語言對中國畫在題材領域的拓寬和對當代繪畫材質(zhì)變革的影響。通過對冰雪山水畫繪畫語言的管窺,可以反映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山水畫革新求變的一個縮影,對中國畫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傳統(tǒng)文脈的同時以開放的胸懷吸收外來因素、創(chuàng)造表現(xiàn)時代精神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有著良好的啟示作用。
異域冰雪
經(jīng)過漫長四十年的摸索、于志學冰雪山水框架基本建構完成。隨著風格建立后語言變化的幅度縮小,重新尋找新題材使冰雪語言深入和擴大,是擺在他面前一個重要的問題,他提出“冷文化”的概念,在表現(xiàn)了“三極繪畫”以后,把著眼點放在異域冰雪上,并從表現(xiàn)黃山冰雪入手。在回答為什么要畫黃山冰雪時他說“我絕不單純滿足對地域的表現(xiàn),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一切能觸動我心靈的東西都要表現(xiàn)。黃山既有民族文化內(nèi)涵又有絕妙的自然風光,是山水畫家朝拜的圣地。我要表現(xiàn)異域,不能越過黃山。這是對我一個新挑戰(zhàn),不照搬傳統(tǒng),也不重復自己!薄47〗從北方冰雪到南方,是于志學藝術里程一個新的跨越,標志他邁入老年后仍沒有放棄對藝術的探索。
《黃山雪韻圖》(2002年)
2002年 黃山雪霧圖
這幅作品于志學追求中國畫明暗相交、渾渾茫茫的水墨氤氳的美學風貌,畫風有了很大轉(zhuǎn)變。表現(xiàn)黃山冬景的塊面、線條比北方冰雪更細碎,結構更復雜,用排筆法和雪皴法作為表現(xiàn)水墨和黑白層次韻味變化的基本語言,但始終保持筆墨書寫的主導性和筆墨趣味。原來經(jīng)營的物象因素減弱,描繪雪山的筆法更加干枯、凝重、老辣。近景的灌木叢的樹掛用筆舒暢、縱恣,墨色簡淡秀潤,拉開了遠山的距離,使意境曠逸清遠,是深具創(chuàng)意的作品。
為了研究南北不同地區(qū)審美差異,他多次去黃山考查,把黃山雪景和北國大興安嶺雪景對照研究。經(jīng)過二年多的時間總結出“雪是大自然最好的天然雕塑師,它可以改變自然界物體形狀”。在研究和比較南北兩地不同的雪貌后,他歸納出“黃山松落雪后似傘狀,大興安嶺衫松為塔狀;黃山的山呈竹筍樣,群峰聳立,大興安嶺的山呈包裹狀、渾圓一體……。”他找出表現(xiàn)南北冰雪不同的審美點,“畫北方展示冰雪的冷逸之美,畫黃山要在追求黃山的韻上下功夫!庇谥緦W對異域冰雪題材的拓展 ,不僅追求視野的完整性,更是追求對美學觀照的精神完整性。
《黃山雪夜圖》(2003年)
以山、樹為主景,山體以排筆法和雪皴法皴出高聳峻嶺的結構,沿著山形調(diào)整角度隨形細致而皴,主體的黃山松和遠松沒有采用畫北方雪松的倒鋒用筆,而是中鋒用筆勾、點、暈染完成,峰巒萬重,蒼茫淋漓。山間以淡墨暈染顯出朦朧海山特色和銀色黃山松形態(tài)變化,黑白相映。全圖最生動處為礬水水痕線呈現(xiàn)的亮白――黃山松逆光,把黃山雪夜恬淡、秀潤的意境推到一個情景交融的境界。
于志學畫黃山創(chuàng)作筆記
于志學研究黃山雪景的手稿
《素染黃山》(2003年)
在于志學近年探索表現(xiàn)黃山冰雪作品中,他越來越理解“畫法關通書法律”的涵義,也越來越自覺地把書寫性作為繪畫重要審美內(nèi)涵。黃山的冰雪語言是四十多年筆墨錘煉與綜合修養(yǎng)的展現(xiàn)。與北方冰雪相比更追求超出客觀具象的筆墨美、形式美,把物象豐富轉(zhuǎn)為筆墨豐富,使黃山冰雪語言更放松和荒率,更有蒼而潤的筆墨醇厚韻味!端厝军S山》還有新穎的筆墨形式感,粗曠奔放無拘的闊筆連皴帶染出質(zhì)感不同的豎行大寫意墨塊,塑造了一座座扭曲抽動的山巒,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外張動勢,細密的小松枝布滿山頭,整幅作品筆墨酣暢,揮灑自如,有濕氣撲來的氤氳感。雖然畫面黑色占很大比重,絲毫沒有減弱畫面的虛靈感,簡潔的畫面、單純的墨色,變形的意象為作品憑添了魅力,并已露出抽象意味的水墨意象。
2003年 銀山綴玉136x68cm
2004年 黃山清韻圖 68x68
2004年 黃山臥雪圖 120x120cm
2007年 雪漫黃山 136x68cm
2008年銀域清魂 68x68
1995年 赴朝印象 68X68cm
1996年 雪域雄渾 68x67cm
《圣殿祈禱》(2001年)
除了黃山冰雪以外,于志學近年來還以不同于北國冰雪語言表現(xiàn)不同地區(qū)的冰雪。這幅作品是于志學從北歐回來表現(xiàn)北歐鉆天楊(筆楊)的作品。傳統(tǒng)中鋒用筆,筆法老練,能收能放,筆墨濃淡變化自如,黑白相間,皴染向背分明,鉆天楊用筆挺進老辣,刻畫皴擦點染隨意,有自然之妙。冰雪語言使北歐景象神韻生動。
《碎玉鄉(xiāng)雪圖》(2004年)
這是于志學研究黃賓虹用筆特點后創(chuàng)作的。黃賓虹的筆墨前無古人,于志學總結了黃賓虹筆墨特點,“筆法主要是散筆、短線和點,墨法主要是點染與宿墨。散――可獲得更多繪畫上的自由度,短――具有靈活的可變量,點染與宿墨――產(chǎn)生了渾厚華滋。”他吸收了黃賓虹散、點用筆特點,一改以往畫雪樹符號,以清澈的信筆點染勾畫出與北國情調(diào)大異其趣的雋秀清麗的江南雪景。
不滯潭 68x136cm 2004
2004年于志學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嶗山的《不滯潭》和2005年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南京的《圣靈之光》等,對樹和山石的描繪都和北國冰雪語言有顯著的不同,反映他進入70歲之后仍在不息地探索。尤其是在2005年為參加由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中國畫研究院、臺灣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xié)中國畫藝委會、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承辦的“中華魂.寶島情藝術采風之旅寫生作品展”,于志學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臺灣風光的作品《臺灣野柳公園》等,得到臺灣藝術家李奇茂、蘇峰男、白宗仁、蔡友和美術評論家張光正等人的一直好評。他們認為“于先生的作品,畫得非常傳神,把筆墨肌理研究得非常透徹,反映了大陸畫家對傳統(tǒng)水墨的理解和把握!
從1960年起,于志學從沒有語言到創(chuàng)造語言,從對景寫生,臨摹自然、到對感受真實性的提煉和升華,筆墨功力由淺到深;語言表現(xiàn)力由弱到強,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語言的演變過程。
2004年 江山如畫潭
《圣靈之光》(2004)
這是于志學參加“中國畫畫中國”南京站采風后創(chuàng)作的一幅表現(xiàn)南京的作品。為了突出中山陵這一主題,他主觀摒棄了陵中諸多著名建筑名勝,只留下近景的博愛坊牌坊。他把中山陵祭堂置于蒼松翠柏之上,眾多雪松如眾星捧月般烘托出先行者的偉大和中山陵莊嚴宏偉的氣勢。整個畫面構圖布局、刪繁就簡、色調(diào)統(tǒng)一,尤其是在南方雪松等細部處理上打破了以往的筆墨習慣,追求似與不似的意象符號,營造出作品的深刻意蘊。(原文)
2004年 圣靈之光局部
此幅作品是2004年于志學參加“中國畫畫中國”南京站采風后創(chuàng)作的一幅表現(xiàn)南京城的作品。他選取了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中山陵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為了突出主題,他主動摒棄了陵中諸多附屬紀念建筑群及名勝,只留下近景的博愛坊牌坊。他把中山陵祭堂置于蒼松翠柏之上,眾多雪松如眾星捧月般烘托出先行者的偉大和中山陵莊嚴宏偉的氣勢。整個畫面構圖布局刪繁就簡,色調(diào)統(tǒng)一,尤其是在對南方雪松等細部處理上,打破了他自己以往畫北方雪松創(chuàng)造的“倒鋒用筆”的筆墨習慣,將“倒鋒”改為傳統(tǒng)的中鋒用筆,追求表現(xiàn)對象的似與不似的意象符號,營造出作品更深刻的內(nèi)在意蘊。(修改文20170408)
2005年 臺灣野柳公園 68x136cm
2012年 于志學 居庸關春雪圖 68X136CM 2012年
2008年 匡廬沐雪 136x68
2010年 圣山深水
于志學的“三極繪畫”
在于志學研究冰雪山水畫進程中,“三極繪畫”是很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也是他表現(xiàn)冰雪的宏觀世界、反映世界性題材的第三研究階段。在他看來,中國畫要走向世界,首先在要表現(xiàn)領域里毫無障礙。在歷史上,中國的雪景畫不能畫冰,不能表現(xiàn)南北極和中極珠穆朗瑪峰,由于冰雪山水畫解決了表現(xiàn)冰的技法問題,才使得中國畫得以表現(xiàn)世界性題材的“三極繪畫”;才證明獨具魅力的中國畫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和無所不包。為此于志學甚至在年近80歲高齡,也要親赴南北極朝圣,圓自己的多年夢想。他畫南極,表現(xiàn)大自然寂靜時的堅忍和安詳,通過描繪南極冰川和南極居民企鵝,贊美寒帶冰雪世界的溫柔和嫵媚;他畫北極,著重描寫北極的荒蒙、空寂和神奇,北極那充滿空曠和野性的沖動,將人帶入一種久違的杳古之情,還有宇宙最神奇的北極光;他畫中極,主要反映一種終極思想——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處,是地球最接近天體的圣地。冰川雪山象征著父親,崇高、威嚴,在酷似冷峻的外表下,包容著最偉大的奉獻精神——消融自己,滋潤萬物,匯入長江、黃河,養(yǎng)育華夏大地的人民,成為炎黃子孫的文化搖籃。這也是于志學撰寫的《冰雪畫派宣言》中的核心思想。
1991年 中國您好
《您好中國》(1991年)、《中國您好》(1999年)
表現(xiàn)雪山、冰川的技法出現(xiàn)后,1993年以后于志學開始研究“三極繪畫”。他認為“在中國畫歷史上,傳統(tǒng)的中國畫不能畫冰,就不能表現(xiàn)南極、北極和中極的,這就有待于中國畫家挖掘和開拓,以證明中國畫的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薄48〗從他1991年創(chuàng)作的《您好中國》到1999年創(chuàng)作的《中國您好》這同一內(nèi)容、同一題材,同一構圖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清晰地看到經(jīng)過8年的時間,于志學在筆墨語言上的變化。在1991年作品中,對南極冰塊處理,于志學只是使用潑白法和重疊法,冰原、冰塊、冰排層次和質(zhì)感肌理十分簡單,缺少變化,刻畫人物和企鵝的用筆不夠老道;到了1999年,他可以應用重疊法、雪皴法、排筆法和潑白法表現(xiàn)冰塊和冰排和冰原,尤其是雪皴法的加入,冰塊的層次和質(zhì)感有了更豐富和微妙的變化,南極寬闊的海域與冰塊在縱深的視域中得到了比原來更充分的展現(xiàn),畫面中人物和企鵝的筆墨語言更純熟、生動,更有個性。語言的豐富,使表現(xiàn)力明顯增強。
1991年 中國您好
中國您好1999
1995年 南極紳士 134x66cm
1999年 對峙
南極風光 1999年 68x136cm
2013年 南極即景 96X59 cm
2004年北極 136x68cm
2007年極地行 138x137cm
極地之光 2008年 144cm×200cm
拉普蘭木屋 2008年 136x68cm
2010年 極地風采 68×68cm
2010年 極地風光
2013年 于志學 極光 68X136 cm
1993年雪山頌 186x90
于志學四畫《中國您好》表現(xiàn)中國強國夢想
2014年10月,為參加《冰雪畫派三十年作品展,于志學特別創(chuàng)作了一幅表現(xiàn)中國科學工作者創(chuàng)建中國南極昆侖站的巨幅作品《中國您好》。
2012年,近80歲高齡的于志學曾親赴南極并在中國長城站參觀考察,體驗到了南極把大自然之美和創(chuàng)建中國南極科考站的艱辛。于志學他這是第四次創(chuàng)作同一名稱和題材的作品,從時間跨度上就可以反映出我們祖國在極地科考研究領域的實力和國力水平逐步提高和發(fā)展。中國建成昆侖站是人類南極科考史上又一個里程碑,是我們偉大祖國綜合國力和科學研究實力強大的體現(xiàn),也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強國夢的主題。于志學把中國南極昆侖站這一值得銘記的重大事件和冰雪題材結合起來,既承載了冷文化雄渾、博大的精神內(nèi)涵又表達了冰雪畫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期待和不畏困難為祖國文化繁榮添磚加瓦的決心和使命感。
1998年珠峰頌204x98
2007年 雪山行
2008年 圣火點亮珠峰 100x68cm
2009 于學志 《朝圣圖》代表作 145×270
2009年于志學 喜馬拉雅山下 45x198
2014年 于志學 珠峰頌 68×272cm 2014年
2014年 中國你好 145×540 cm 2014年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wǎng)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wǎng)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wǎng)會選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