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遺墨——天津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特展”今日開展](https://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2/221120/1e835671-f767-4a5c-b046-dcf9ffc731bb_zsite.jpg)
20日,“鳴沙遺墨——天津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特展”正式開展。 王在御 攝
中新網天津11月20日電 (王在御)“鳴沙遺墨——天津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特展”于20日上午在天津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70余件(套)展品,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11件,在展出的35件敦煌文獻中,有14件是首次展出。從展品規(guī)模上看,此次展覽是天津地區(qū)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館藏敦煌文獻特展。
據了解,本次展出的三件一級文物為《妙法蓮華經卷第四》(唐)、《七佛所說神咒經卷第二》(唐)、《大般涅槃經卷十七》(隋)。本次展覽共分為“序·要津”“遺珍”“融匯”“書寫”“人間”五個單元。其中“序·要津”單元按照“絲綢之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敦煌文獻”的順序組織展品!斑z珍”單元從敦煌文獻的流散情況開始講起,特別聚焦于天津的愛國收藏家周叔弢先生、張叔誠先生等人為搶救這批寶貴文化遺產傾注的心血!叭趨R”單元旨在向觀眾簡約略呈現敦煌文獻包羅萬象的內容和極為多元的文化屬性!皶鴮憽眴卧獜臅鴮懠记傻慕嵌惹腥,引導觀眾更直觀、全面地體認古人的書寫水平!叭碎g”單元則試圖通過挖掘敦煌文獻背后的故事,帶領觀眾直接“穿越”回敦煌的世俗社會。
![觀眾參觀唐三彩仕女騎駝俑。 佟郁 攝 觀眾參觀唐三彩仕女騎駝俑。 佟郁 攝](https://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2/221120/6cb6b6aa-0d76-4b03-a9ec-b132d835e772_zsite.jpg)
觀眾參觀唐三彩仕女騎駝俑。 佟郁 攝
天津博物館策展人張夏接受采訪時表示:“本次‘敦煌文獻特展’從策劃、籌備到展出共用時2年之久,所展敦煌文獻也是從300多件館藏中精心挑選的,尤其是本次還有14件展品是首次展出;由于這些敦煌文獻已經有上千年歷史,從紙質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講,舉辦這樣規(guī)模的文獻展難度是相當大的。”
據悉,本次展覽在對館藏文物進行展示的同時,還從天津美術學院引入敦煌石窟、文獻的光影沉浸式交互展示技術。該技術以8K超高清影音視效體驗全景展現千年敦煌藝術與當代文明的碰撞,實現了創(chuàng)新媒介藝術與東方美學的多元對話。在這一“數字展廳”,觀眾可以體驗到借助虛擬現實、交互藝術等科技藝術手段全景呈現的敦煌文化。
陪同孩子觀展的郭先生表示:“這個展有很多科技元素在里面,能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感覺很特別,帶孩子來也是為了讓他多學習點課外知識!
![觀眾參觀隋代、唐代等各種經卷。 佟郁 攝 觀眾參觀隋代、唐代等各種經卷!≠∮ 攝](https://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2/221120/b3e28d75-f68f-4690-b72f-1eff55d76565_zsite.jpg)
觀眾參觀隋代、唐代等各種經卷!≠∮ 攝
“我非常喜歡那個圓圈里面有閃電一樣符號的字,從沒見過,很特別!辈坏10歲的小朋友激動地說。
據了解,敦煌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耀眼明珠,舉世聞名的敦煌文獻便出于此地。得益于天津在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愛國收藏家們化私為公的慷慨捐獻和歷代文博人的辛勤努力,天津博物館成為保護、研究、展示散佚敦煌文獻的重要單位。其所藏的300余件敦煌文獻,為我們了解4至11世紀東亞乃至中亞、南亞地區(qū)的宗教、社會、歷史、文化、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是古代各文明之間交流互鑒、交融交匯的實物例證。(完)
![觀眾參觀與“絲綢之路”文化相關各類展品 王在御 攝 觀眾參觀與“絲綢之路”文化相關各類展品 王在御 攝](https://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2/221120/bded6aa4-039f-4fa7-9066-cac5934cd279_zsite.jpg)
觀眾參觀與“絲綢之路”文化相關各類展品 王在御 攝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煙臺市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http://qyd888.com/houtai/edit/UploadFile/20189289257483.jpg)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站無任何關聯。本網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聯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會選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