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中,必然要遇到許多具體景物如何去用筆墨進行概括的問題。如光的畫法、樹石結構的表現(xiàn)方法、云水倒影的處理法等等,面對這些景物,初學者由于缺乏寫生經驗,常會感到難以下筆。畫雖無定法,貴在創(chuàng)造,但如若在寫生前對這些規(guī)律有一定的掌握,則能更好地幫助寫生作品的完成。
這里把寫生中經常要遇到的景物畫法作些分析介紹,也許對讀者有些啟發(fā)。由于山水畫表現(xiàn)的對象豐富復雜,變化萬千,這里也不可能介紹得很全面,況且每種景物的畫法變化也是很多的,不必,也不宜作呆板的闡述。讀者可以通過平時的實踐積累和研究他人的作品,再印證對寫生景物的觀察、研究,舉一反三地創(chuàng)造性地去運用。
石壁峰巒畫法。
畫石壁峰巒用勾、皴、擦、染、點的技法,畫時,可以先勾后鼓,也可先皴后勾,或勾皴結合,方法靈活。傳統(tǒng)畫石有各種方法,如披麻皴、解索皴、破網皴、斧劈皴、雨點皴,彈窩皴、折帶皴等等,都是根據現(xiàn)實生活中山石的石質紋理結構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在寫生中不必用這些方法去套用,而應該根據自己對峰、石的觀察,抓住巖石紋理結構的特點和因紋理結構的皴褶而形成的線的節(jié)律感來運筆,使畫出來的峰、石接近自己對它的感受和理解。當然,我們也可借鑒現(xiàn)有成法去靈活變通。
石壁峰巒勾線畫法。
畫巨石凌空的石壁、峰巒如黃山山石,可用各種變化的線條勾出它的結構,線以中鋒為主,這樣易得凝重厚實之態(tài),邊勾邊厾,并兼以皴擦渲染,這也是一種畫法。
石壁峰巒轉折面畫法。
石壁峰巒有很強的體積感,山石凹凸面的轉折處起伏很多,且受光照以后,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關系。這類景物,如何用筆墨去概括,往往使沒有寫生經驗的人感到束手無策。面對這樣的景,一般應著眼于對峰巒體積結構的理解,分析其大的形體結構和透視關系,排除或減弱固定光源的影響,根據畫面總體效果來組織筆墨。陸儼少先生這幅雁蕩山寫生,純以線條筆墨勾斫而成,對我們研究如何用它來塑造山石的形質很有啟發(fā)作用。
色皴點厾結合畫石法。
用勾皴點厾結合在一起的方法來畫山石是一種比較靈活的方法。作畫時,先點厾,后勾皴,邊點厾,邊勾皴。各種筆墨技法交錯混雜在一起運用。點厾上去的墨塊要與勾皴線條結合好,既可以表現(xiàn)石面的陰影和苔草,又可使畫面的整體筆墨更豐富而有變化。
破墨法和積墨法畫峰巒。
畫各種景物要用不同的筆墨來表現(xiàn),用破墨法畫峰巒易得濕潤氤氳的嵐氣,這里介紹兩種。一、先用干筆焦墨以較濃的墨色連勾帶皴,或勾皴結合,畫出峰巒的形態(tài)和結構,趁未干即用淡濕墨闊筆進行點厾,使其自然暈化,但化出來的效果要恰到好處。干后,視具體效果再用積墨法理出層次;二、也有先用濃墨或淡墨交替皴擦,使各種濃、淡、輕、濕的筆墨自然滲化,筆隨勢轉,一筆下去,筆筆跟上,重疊積破,變化自然,似有拖泥帶水之感,這也是破墨法的一種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