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看不清楚?請點擊我 :)  會員注冊  
·返回首頁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關于我們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

2018中國冰雪畫派新疆行系列報道

首   頁 書畫藝術動態(tài) 歷代山水名家 當代山水名家 網(wǎng)站推薦畫家 實力派畫家推薦 理論之窗
各地美協(xié)組織 展銷大廳 書畫定制 國畫山水流派 藝海趣聞軼事 書畫收藏指南 合作交流
      當代山水畫名家
白雪石 傅家寶 郭公達
劉繼潮 章 飚 裴家同
朱松發(fā) 朱修立 陳玉峰
張自生 朱 冰 張衛(wèi)平
  更多
      歷代山水畫名家
展子虔 李思訓 李昭道
王 維 關 仝 荊 浩
巨 然 郭 熙 李 成
米 芾 王希孟 張擇端
范 寬 馬 遠 夏 圭
李 唐 劉松年 王 蒙
倪 瓚 趙孟頫 黃公望
仇英 查士標 唐 寅
文徵明 董其昌 朱耷
龔賢 梅清 石 濤
王 翚 王時敏 吳石仙
蕭云從 王原祁 吳 歷
  更多
      書畫收藏指南
2009年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作品市場價格狀況統(tǒng)計
教你如何欣賞國畫
教你如何收藏國畫和鑒別真?zhèn)?/A>
書畫的鑒賞、保養(yǎng)與收藏
書畫的鑒賞、保養(yǎng)與收藏
懸掛字畫的竅門
如何保存收藏的字畫
書畫收藏家成長秘笈:三大基本功七項注意
投資書畫“四字方針”
當代書畫收藏進階
書畫收藏五忌
字畫收藏小知識
怎樣選擇書畫收藏品
收藏名家書畫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收藏“四忌”
收藏中國書畫最好不裝裱 畫心保存有利長期保護
文房用品的品位身價
平民收藏如何撿漏
提高鑒賞能力 藝術品投資:長假修煉內(nèi)功好時機
非理性投機都會失敗 藝術市場絕非股票市場
北強南弱 藝術品市場區(qū)分南北值得商榷
贗品書畫并非全是“劣品”
宋元書畫為何屢以天價成交?
小印章有大乾坤:如何判斷一枚印章的價值?
藝術品秋拍3看門道 書畫投資:細節(jié)決定成敗
市場亮點:大名家女性題材畫是收藏上好之選
藝術要與聰明的錢結(jié)合?
粉彩瓷板作品《黃山四千仞》拍出680萬元高價
民企進入藝術品市場最盼資金安全
郭慶祥談清代皇家宮廷藝術收藏品
圓明園海外尋寶 大英博物館擔心中國追討文物
騙子模仿書畫家范曾聲音 賣假“奇石”等行騙
藝術品秋拍3看門道 書畫投資:細節(jié)決定成敗
萬達10年:斥巨資收藏名畫期待豐厚回報
今日中國藝術市場當真回暖了嗎?
中國藝術拍賣企業(yè)距離“壟斷寡頭”有多遠?
  更多
      各地美協(xié)組織
安徽省淮北市巾幗畫會
安徽省宿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
安徽省宿州市青年書畫家協(xié)會
安徽省蕪湖市美術家協(xié)會
安徽省宣城市美術家協(xié)會
安徽省池州市青年美協(xié)會員名單
安徽省池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
河南省周口市美術家協(xié)會
河南省漯河市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美術家協(xié)會
浙江省金華市美術家協(xié)會工作會議磐安召開
山東省五蓮縣美術家協(xié)會
  更多
 
    《盧平 敖魯古雅之戀》:初春的敖魯古雅
《盧平 敖魯古雅之戀》:初春的敖魯古雅
作者:盧平/文   文章來源:中國冰雪畫派   加入時間2021-3-1 13:44:21

   

敖魯古雅之春69x69cm     劉坤 .jpg

敖魯古雅之春69x69cm     劉坤 

          初春的敖魯古雅


      2013年4月17日的上午,首都南苑機場聚集著幾位要經(jīng)海拉爾去敖魯古雅的客人。除了于志學和我以外,還有中央電視臺的導演柴盛韜,原中央電視臺的導演、雕塑家劉陽,攝像師鄧宇,攝像師孔令楠,北京名昶畫廊總經(jīng)理、制片人劉峰以及冰雪畫派畫家張軍。當飛機飛離了地面,那種由迫切渴望許久的念頭幾經(jīng)周折終于變成現(xiàn)實的快感迅速轉(zhuǎn)化成一種亢奮,刺激得我熱血沸騰。臨行前數(shù)月的一幕幕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

       春節(jié)過后,劉峰拿來一個文件,她在籌劃拍一個大型系列的專題片,選出了在全國最有影響的10-20位代表性畫家。她擬聘請中央電視臺專業(yè)導演和攝影師完成拍攝,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紀實頻道和愛藝奇同時播出。劉峰找到了于志學,希望能夠支持。在于志學同意參加拍攝后,讓她直接來找我,商量具體的拍攝計劃。我對劉峰談了我的幾點意見:1、拍攝于志學老師要找出他藝術人生重要亮點,也是很吸引人眼球的閃光點,這才能拍出精彩。在我看來,于志學最符合這個條件的有幾個方面:一是他近79歲去南極、80歲去北極,朝拜冰雪圣地,這些內(nèi)容還沒有充分報導;二是于志學老師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敖魯古雅鄂溫克之間的故事很多。于志學與這個生活中東北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依然恪守著自己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有半個多世紀的淵源。透過一個畫家和一個民族,能夠引伸出在世界趨于一體化的今天,弱小的民族文化如何繼續(xù)傳承的深刻思考,飼養(yǎng)馴鹿的鄂溫克人和于志學之間富有傳奇的故事,很多都發(fā)生在大興安嶺的冬季,應該利用冬季的冰雪季節(jié),到敖魯古雅拍片,可以為這個專題片添抹一道絢麗的神秘色彩,增添原有專題片的不足,重現(xiàn)于志學的冰雪藝術探索之路。有關于志學赴南北極的視頻和照片等素材我可以提供。

冰雪印象2008•白      176x96  2008年    張軍.jpg

冰雪印象2008•白      176x96  2008年    張軍

      飛機在藍天上翱翔,透過窗戶向遠處眺望,一朵朵白云很像白雪掛在天邊。想著臨行前我一次次地和得可沙的電話聯(lián)系:一定要在這個春天選一個大興安嶺雪最大、最厚的日子來記錄這個很有意義的回訪。因為近年來于志學老師幾次來敖魯古雅都是在夏末初秋,而且于老師表現(xiàn)的大興安嶺的冰雪大都是初春的景象。

       可是想要趕上大興安嶺最大的春雪拍片,本身也給我們的出行時間帶來了時間不確定的很大難題。因為一個專題攝影組的活動不是一個人,包括制片人、導演、攝像還有“演員”,個個不能缺席。不言而喻,這樣一隊人的集體行動,出發(fā)前的第一要素就是時間和行程的提前確定,這樣四面八方的人才能合理安排好各自的時間和工作。但是為了要等最大的“雪”,時間成為了未知,即使有天氣預報也不能完全依賴,老天爺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這樣便無形之中增加了很大困難。而此時這次行程主要回訪的重點人物瑪麗亞索已經(jīng)由在根河的女兒得可沙家中度過了最嚴寒的冬季,回到了阿龍山馴鹿點。山里的氣候變化無常,山上又沒有信號,根本無法反饋任何消息。我和得可沙倆人只能整天盯著根河的天氣預報來間接推測。因為天氣預報也總是隨時變化,使我們的出發(fā)日期也變更了幾次,弄得我患得患失,神經(jīng)兮兮。最后我和得可沙終于心一橫,果斷定下了日子,不再改變了,一切都聽天由命。

冰雪印象2008•黑 176x96  2008年    張軍.jpg

冰雪印象2008•黑 176x96  2008年    張軍

      從海拉爾一下飛機,就感到這里的溫度比北京要冷很多,春天的腳步在大興安嶺總是姍姍來遲。我原想已經(jīng)4月中旬了,不再是零下三、四十度呵氣成冰的季節(jié),穿著帶有抓絨的沖鋒衣應該完全沒有問題,因為本身沖鋒衣就有擋風御寒的功能。結(jié)果我的判斷完全錯了。一下飛機,寒冷刺骨的春風依然把我在丹麥買的North face防風沖鋒衣給打透了。我們從海拉爾到根河乘著汽車,經(jīng)過一路上還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用了3 個多小時到了根河。一上車我就和得可沙取得聯(lián)系,讓她幫我從家中帶一件羽絨服來,否則我肯定耐受不了這里的寒冷。

春風三月   68X68cm   2012年   湯寬義  .JPG

春風三月   68X68cm   2012年   湯寬義  

       晚上,得克沙來到我們在根河下榻的賓館,看到她特意為我?guī)淼囊患容^厚的咖啡色羽絨服我心里有了底。她和于志學一陣寒暄過后,我們開始進入了正題。得克沙說根河這幾日連續(xù)下了大雪,不用愁雪小了,但是雪太大進山也增加了困難。我們和導演又詳細安排了下一步在敖鄉(xiāng)的拍攝計劃。

       每次來敖魯古雅,于志學都很激動。這里凝結(jié)著他藝術人生里程碑式的意義和重要情感。我們定好第二天一早先去根河敖鄉(xiāng)拍外景,然后再去索玉蘭的馴鹿點,她的馴鹿點里有幾十頭馴鹿,然后我們再去金河,從金河再去阿龍山,到瑪麗亞索的馴鹿點看望老人家。沿途可以拍貝爾茨河和塔里亞河,尋找當年于志學與拉吉米打獵的路線,也尋找于志學發(fā)現(xiàn)雪地里的河水是黑色的地方。

寒冬    2010年    68X68cm        湯寬義.jpg

寒冬    2010年    68X68cm        湯寬義

      冰雪畫派畫家張軍這這樣描述第一次見到得可沙的印象。

        我們一到根河,盧老師就聯(lián)系到了瑪利亞索的女兒得克沙。得克沙現(xiàn)在是根河學校的老師,這次因于老師的到來特意陪同我們一行。她講了很多她與于老師之間的往事。在她12歲時,于老師在她們家里住了近兩個月,與她們一起生活,一起喂鹿,和她父親拉吉米一同打獵!坝幸粋夜晚,于叔叔獨自一人坐在院子里仰望星空,我感到好奇便來到他的身邊問,您在干嘛那?于叔叔說:“我在看星星呢,離家久了,想家啦!薄盀槭裁聪爰揖涂葱切前?”“因為中國唐代有個大詩人叫李白,他寫了一首唐詩‘床前明月光……’所以后來的人一想家就要看月亮!钡每缮成钋榛貞浟水斈暧谑迨褰趟痴b李白這首詩的情景,于老師不但教給她背詩詞還教她唱兒歌。后來于老師返回了哈爾濱,為了記住畫家于志學的名字,得克沙就把家里新買的嶄新的縫紉機的面板上,用螺絲刀刻上了“于志學”的名字,刻好后還又重重刻了一個大圓圈把名字放在里面。這下可惹了大禍,被母親狠狠責罵了一頓,姐姐也不斷埋怨她。那個年代,連城里人都把縫紉機作為珍貴的物件,何況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游獵民族。就是從那時起,畫家于志學的名字便深深地記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后來她長大了,成為鄂溫克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一代,她也沒忘關注于老師的一切動向,只要是報刊有于老師的消息,她都留意保存起來。

林中    68X136cm  2016年   加宏杰 IMG_8579.JPG

林中    68X136cm  2016年   加宏杰

        得克沙一提起于老師和她老爸拉吉米就收不住話題。她說,有一天,于老師到林子里畫畫去了,她便帶著弟弟妹妹去撕于老師的速寫本上的畫紙,拿來疊紙飛機玩。她們在林子里趟著積雪,拋著飛機,追逐著飄忽的飛機,趕得馴鹿四處奔跑。有一次剛剛撕掉一張畫紙,于老師就從外面畫畫回來了。由于害怕被于老師知道了受罰,急的她們慌忙從撮羅子的后邊鉆出去,跑進森林里躲了起來。她一邊講一邊笑,完全沉浸在當年美好的回憶之中。”

       得可沙的描述,讓冰雪畫派的張軍直接感受到了導師于志學與鄂溫克民族的深厚情義。

        第二天一早,我們乘坐的汽車從根河直向西行駛而去。敖魯古雅鄉(xiāng)距離根河大約4公里。車窗外,藍天白云,清高氣爽,雖然清明已經(jīng)過了十多天,大興安嶺連綿的山嶺仍是覆蓋著皚皚白雪,層層疊疊的落葉松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山坡上和河谷旁,呈現(xiàn)出一片絳灰色和一片片深褐色,整個山嶺傳遞的都是寂寞荒寒的氣息,只有那在山嶺林間空地上,顯露出斑駁的雪跡和道路兩邊如同白色地毯鋪就的雪地上,晶瑩的白雪閃出熠熠的亮光,使人感到在清冷、空曠的雪野里還有令人振奮的生機。

前行困難   盧平攝  IMG_8681.JPG

前行困難   盧平攝

       不一會,寬寬的新柏油路兩旁,一棟棟具有現(xiàn)代風格整齊排列的深褐色建筑,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于志學覺得奇怪,原來那個白墻紅瓦蓋的新敖鄉(xiāng)哪去了?得可沙告訴我們,中國的敖魯古雅部落在2008年正式加入了國際馴鹿養(yǎng)殖者協(xié)會,2009年敖魯古雅部落參加了在挪威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馴鹿養(yǎng)殖者大會”。入會后中國的馴鹿人在馴鹿項目規(guī)劃、養(yǎng)殖技術和對外宣傳等方面與其他成員國家組織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而且根河市還獲得了今年7月份舉辦第五屆世界馴鹿養(yǎng)殖者大會的主辦權。根河市為了保護“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中唯一的馴鹿種群,打造獨特的“敖魯古雅風情”的使鹿文化、狩獵文化、馴鹿文化和部落文化,從2008年起便對鄂溫克獵民在根河三間房的新敖鄉(xiāng)住房實施改造。敖鄉(xiāng)政府聘請了世博會芬蘭館的設計者之一芬蘭專家亞瑞,他是馳名世界的著名設計師,對敖魯古雅投入了近億元資金重新進行高起點、高標準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以提升和改善敖魯古雅鄉(xiāng)基礎設施和城鎮(zhèn)綜合建設。這樣,獵民的住房面積在原來一層的50平米基礎上,又添加了歐式風格的“小洋樓”,使用面積一下提高到88平米,幾乎擴大了近一倍面積。在2009年住房改造完工后,使鹿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住所,外觀變成了純木結(jié)構(gòu),更具有森林狩獵民族的特點,也成為敖魯古雅鄉(xiāng)的新亮點。這也是從發(fā)展敖鄉(xiāng)的旅游業(yè)來考慮,為了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改善獵民生活,根河政府把所有資源整合的切入點放到敖鄉(xiāng)的旅游業(yè)上。2010年,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qū)晉升為國家3A級景區(qū),敖鄉(xiāng)成為呼倫貝爾旅游的一個重要目的地。

由于瑪麗亞索此時不在敖鄉(xiāng),她在避開了嚴酷的冬季后春節(jié)過完就回到了阿龍山,所以于志學和攝制組沒有在敖鄉(xiāng)多停留,拍完了外景就離開了。我們要趕往索玉蘭的馴鹿點。汽車行駛在大興安嶺的山間小路上。索玉蘭的馴鹿點是離根河比較近的一個獵民點,大約有二十幾公里的路程。越往山里走,感覺氣候越寒冷,路面的積雪也越厚。汽車走了近30多公里,停在公路邊上,得可沙領著我們穿過林間的積雪,向林子里的馴鹿點走去。

神奇的北方  196x96 cm 2011年  加宏杰   IMG_0160.JPG

神奇的北方  196x96 cm 2011年  加宏杰 

       索玉蘭是得可沙老舅的女兒,是得可沙的表妹。我們跟著得可沙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腳下的積雪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們一腳深一腳淺地走在雪地上,有時腳底下很硬,有時又很軟像踩了棉花一樣。于志學解釋說,“這是因為我們走到了沼澤地上,腳下有塔頭墩子的緣故。沼澤地是森林里最不好走的,尤其是在夏天和秋天,周圍全是水,一腳踩下去有時水都能沒過大腿根兒,越著急越拔不出腳來。所以冬天走沼澤,即使再累再辛苦也比夏天要好走!庇谥緦W的話,給我們一行人鼓了勁,大家又來了精神。我身上穿著得可沙借給我的羽絨服也覺得還是冷颼颼的,山里的風出奇地硬。走了大約二十多分鐘,來到一塊較為平整的開闊地,一個用站桿攔成的馴鹿柵欄里圈著三十幾頭馴鹿,旁邊還有一個簡陋的棉帳篷,這就是索玉蘭馴鹿點。

望雪興嘆   盧平攝IMG_8849 (1).jpg

望雪興嘆   盧平攝

       索玉蘭是位四十歲左右的鄂溫克婦女,頭上戴一個黃藍色花圖案相交的方巾,身穿土黃色鑲著藍色圖案花邊的鄂溫克服裝,一看就是一位精明、利落能干的女人。得克沙介紹說,索玉蘭不僅是里里外外一把手,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鄂溫克歌手。幾年前,她參加了根河舉辦的首屆敖魯古雅鄂溫克語演講、民歌比賽,她在多名參展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演講比賽第一名。一個民族的語言,不僅有這個民族文化美好的一面,還代表了這個民族的智慧。鄂溫克民族沒有文字,鄂溫克語言交流是搶救和保護鄂溫克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的傳承方式。她能成為佼佼者,不僅令我們刮目相看。她的身邊還有她的漢族丈夫白彥波。白彥波個子很高,很瘦,穿著一身綠色的軍裝,腿上扎了一個迷彩的綁帶,頭戴一個軍帽,從打扮來看就是一身不帶領章和帽徽的軍人打扮。他很憨厚,話不多,有時會淡淡地笑一下,顯然索玉蘭在家里絕對是一把手?吹贸霭讖┎ǔD旰投鯗乜嗣褡逡黄鹕睿呀(jīng)很自然地融進了這個民族,什么活兒都能干,而且都干得十分得心應手。這身草綠色衣服穿在他的身上,也很妥帖,顯得很帥氣。

于志學和弟子張軍與索玉蘭交流    盧平攝IMG_8065 (1).JPG

于志學和弟子張軍與索玉蘭交流    盧平攝

       我問索玉蘭,過去看到的馴鹿都是放養(yǎng)的,沒有看見過馴鹿圈在柵欄里。她說一般來說馴鹿都是放養(yǎng)的,可是有了這個柵欄,冬天就很方便,可以臨時圈住馴鹿,免得它們亂跑,到時候還得費力去找。

        柴盛韜和劉陽導演、攝像師們以及我和張軍確定好了機位開始工作。于志學、索玉蘭和白彥波跨進了柵欄,索玉蘭用著拖著長長的尾音“伊呀——伊呀——”的聲音喚著馴鹿,一邊搖晃著手中的鹽袋子,袋子上面拴著的鹿蹄甲發(fā)出了“格達,格達”清脆的叩擊聲。幾只馴鹿沖著索玉蘭手里的鹽袋子跑了過來。它們在索玉蘭身邊聞聞,嗅嗅,蹭蹭,舔舔,十分乖順。于志學看向一只有著威武鹿角的馴鹿,微微側(cè)頭親切地撫摸它,一邊和索玉蘭交談。

于志學和弟子張軍在汗馬      盧平攝IMG_8065 (2).JPG

于志學和弟子張軍在汗馬      盧平攝

       這里的馴鹿大部分都是灰褐色與灰黑色的,也有一些身上帶有花色與白色的斑紋,鹿的脖子上都栓著銅鈴和韁繩。4月的馴鹿,身上的皮毛尤其是鹿甲和鹿的背部看上去還很油亮光滑,但是鹿的腹部有些皮毛不太滑順。它們看見來了一些生人,也不害怕,瞪著烏黑的大眼睛,十分可愛。索玉蘭說,冬天雪厚,馴鹿可以刨食的食物減少了很多,為了尋找食物吃到雪地下面的苔蘚和地衣,它們經(jīng)常需要翻山越嶺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覓食。為了圈回馴鹿,人也要跑出去很遠的地方尋找它們。山里的馴鹿人真的很辛苦。

       我們提出能不能讓于志學老師牽著馴鹿走出柵欄,這樣有一種馴鹿回歸山林的感覺。顯然這會給索玉蘭找回這些馴鹿帶來一些麻煩,但她很爽快地答應了。她讓丈夫把柵欄的“門”打開。倏忽間,三十多頭馴鹿一下子就竄出了柵欄,奔向了遠處的山上,瞬間就消失在附近的山林中。還是于志學有經(jīng)驗,他手急眼快抓住了一頭馴鹿的韁繩沒松開,然后牽著這頭馴鹿向著林中走去。邊走邊說起當年他和拉吉米打獵時就經(jīng)常這樣,那時的雪比現(xiàn)在要厚得多,氣溫也比現(xiàn)在冷很多。

于志學在索玉蘭獵民點體驗生活  盧平攝IMG_7972 (4).JPG

于志學在索玉蘭獵民點體驗生活  盧平攝

      于志學在林中牽著馴鹿走了一大圈,又仿佛回到了當年的歲月。他牽著馴鹿一腳深一腳淺在森林中穿行,精神矍鑠,一點都沒有疲勞的感覺,看著我們都感到只有真正投身到大自然,藝術家才會煥發(fā)出真正蓬勃的朝氣。

        于志學牽著馴鹿走了一段路,又拿出隨身背的畫夾子,抽出紙畫起了速寫。大家都勸他,歲數(shù)大了,天氣很冷,不用那么太認真。可于志學就仿佛沒聽到一樣,依然一絲不茍地畫完。看著在戶外活動的時間不早了,索玉蘭招呼于志學走進到她家的帳篷里。這是一個適合冬季用的棉帳篷,雖然面積不是很大,但特別適用。正對著門的是一張鋼管床,床上鋪著深綠色的床單,把床墊子包裹得有棱有角,打眼一看整理者儼然是受過部隊訓練的。帳篷左上方是一個碗架子,下面放著蒸鍋、水桶和大的礦泉水瓶子,上面放著鍋碗瓢盆和牙具,旁邊掛著水舀子、笊籬和蓋簾。一進門的左側(cè)堆著一尺多長劈好的木頭柈子,整整齊齊從地面摞起來。帳篷右前方的桌子上放著一臺電視機,正在播著電視劇。帳篷的地中間擺著一個鐵爐子,上面有一個很陳舊的水壺燒著開水。水壺好像是鐵的材質(zhì),因為水壺的外身有一層層斑駁的脫落,露出了鐵銹色,爐蓋上面烤著幾個包子和犴肉干,白面包子烤得泛出了一層金黃色,在大冷天的此時,很刺激食欲。整個帳篷收拾得格外井井有條,再次驗證了女主人的能干持家。

走向阿龍山   張軍攝 IMG_1209.JPG

走向阿龍山   張軍攝

        索玉蘭拿出一個舊茶缸,一看就是早些年留下的物件。她把用“樺樹淚”沏出的微帶淡黃色的“茶水”端給于志學,頓時好像滿帳篷都傳出了一種松樹的清香!皹鍢錅I”是大興安嶺的特產(chǎn),是長在白樺樹傷節(jié)處的一種菌類形成的疙瘩,類似人體長瘤一樣,屬于一種過度增生的“瘤狀”菌核。隨著這個菌核不斷吸收樺樹漿液而漸漸長大,最后導致樺樹枯萎死亡!皹鍢錅I”還有一個別名叫“白樺茸”,別看外表黑不出溜不起眼,還含有不規(guī)則的溝痕菌裂,卻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有機酸、無機鹽、樺芽醇和細胞分裂素等。據(jù)說在日本、韓國及俄羅斯,很多人用來防治癌癥、心臟病和糖尿病等。

       生在大興安嶺的樺樹淚,地處高寒地區(qū),樺樹淚的菌核在零下四十、五十度都不會凍死,是極耐寒的一種菌類,鄂溫克很多人都有喝“樺樹淚茶”的習慣,得可沙也曾向我推薦過。我接過索玉蘭遞過來的樺樹淚茶,喝了幾口,一股暖流立即涌遍全身。想想大興安嶺真是神奇,生長了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寶貝,而生長在這里的鄂溫克人對大興安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完全融進了大自然之中,這是一種多么奇特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親的感受。

        再仔細端詳這個水杯和鐵爐子上的水壺,就好像回到了四十年前我當知青插隊時的感覺。這時索玉蘭拿出一個她愛人用馴鹿甲做成的一個小煙斗送給于志學。我們好奇地看著煙斗部分的鹿甲和煙斗桿通氣的構(gòu)造,于志學又講起了鄂溫克人為了保護森林,從來不用明火吸煙而只“吃煙”的吸煙方式。索玉蘭笑著又拿出一個樺樹皮煙盒,“于老師說得對,我們就是用這個來裝煙絲吃煙的!

       為茶杯續(xù)上水后,索玉蘭又掀開爐蓋子,續(xù)上幾塊柈子。不一會兒,爐膛里的小火苗熾烈地燃燒起來,烤得人臉上和身子暖和和的。水壺里的水開了,熱氣繚繞。索玉蘭不停地翻騰著爐蓋上烤的包子和肉干,還把烤好的冒著香味的肉包子和犴肉干分送給大家品嘗。于志學坐在床上,和索玉蘭又聊起了養(yǎng)馴鹿的事情。索玉蘭告訴于志學,她的馴鹿點里養(yǎng)著三十多只馴鹿,大的十多歲,小的才幾個月。她們家這兩年夏天開始搞起了旅游,來的游客很多,家里也開始搞起了副業(yè),由過去單純賣鹿茸獲點微薄的收益到可以賣點手工藝品、草藥,列巴,加上游客的門票,每年的收入還比較可觀。她感謝政府的好政策和對鄂溫克民族的關心扶持,她說帳篷、電視機、VCD都是政府發(fā)的。政府還為每個獵民點都安裝了太陽能發(fā)電機的照明設備和地面衛(wèi)星電視接收設備,還發(fā)放給獵民床、被褥和急救藥箱。鄉(xiāng)里還時常隔一段時間往山上獵民點送些蔬菜和日用品。她說感謝黨和政府給鄂溫克民族帶來的新生活。

        于志學聽著她的講訴,感慨很多。他說這和他四十多年前來敖鄉(xiāng)獵民點的條件截然不同了。那時冬天山上的氣溫最低零下四、五十度,撮羅子搭建簡陋,四面透風,“炕”也是直接在地面用干樹枝鋪上,放上動物皮來睡覺的。長時間居住,很多人抵擋不住潮濕寒冷,老獵民大都因為受寒落下了風濕性腰腿疼的毛病。過去獵民在撮羅子里用樹枝點火,上面有天然的通風排氣孔,保暖性差;現(xiàn)在的棉帳篷改用了鐵爐子取暖做飯,保暖、防雨防風的密封性比撮羅子要好得多,而且“床”也從過去直接鋪在地面上的位置架了起來,與地面有一定距離就產(chǎn)生了一定的隔潮作用。另外,更重要的是過去在大興安嶺一年長達八個月的漫長冬季里,獵民們除了打獵和喝點小酒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娛樂生活。而現(xiàn)在,現(xiàn)代文明逐漸將他們引入當代的信息化社會,漫長的冬季不僅不再受凍,也不用再與世隔絕,難耐過去的無聊和寂寞。獵民在山上飼養(yǎng)馴鹿,既能保留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還能享受到一些現(xiàn)代化的生活,這是一個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很大飛躍。

        于志學的話,使我想起六年前我們回訪敖魯古雅時,于志學當時就和敖鄉(xiāng)的領導和得可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敖魯古雅生態(tài)移民并不是讓獵民遷下山,把槍支收了,給他們住上政府蓋好的房子,并添置好家用電器這樣簡單。那種認為生態(tài)移民就是把獵民從山上搬到城市的想法是片面的。作為一個民族來說,敖魯古雅鄂溫克人還要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還要傳承,F(xiàn)在存留的只剩下中國最后的使鹿文化了,繳槍下山,等于宣布了活態(tài)鄂溫克人狩獵文化的消亡。如何使狩獵文化存在下來,承傳下來,使瑪麗亞索所在的這最后一個的狩獵部落,在她不在以后也能保證下一代乃至今后能繼續(xù)保留鄂溫克生存狀態(tài),就成為延續(xù)鄂溫克民族文化的緊要問題。唯有選擇民族現(xiàn)代化,改善山上馴鹿點的生存狀態(tài),才能保證這個民族文脈的延續(xù)。” 

     “我在路上反復把我的想法與敖鄉(xiāng)干部、與得克沙等人溝通。我認為對山上馴鹿點設備進行改造,首先要從把住所改造成現(xiàn)代化的撮羅子入手。為了保持鄂溫克人房屋的特征,可以保留撮羅子的外觀形狀,用輕型的鋼管代替松木桿,組裝折疊式的現(xiàn)代撮羅子,既解決了生態(tài)和環(huán)保問題,還結(jié)實耐用便于搬家攜帶。針對山上地面不平,可以搞特殊材質(zhì)的拼裝地板塊,既隔潮,又平整舒適。一個小發(fā)電機,就可以解決山上的電腦、電視等問題。進入老年的鄂溫克人可以在山下根河市的生活區(qū)養(yǎng)老,身強力壯的青壯年,沒有其它技能的可以上山養(yǎng)馴鹿。改善好山上的條件,搞好成套的維修技術培訓,提供有效可靠的后勤服務保障,第二代就會愉快地上山。”

       今天,于志學當年的想法已經(jīng)有很多實現(xiàn)了。馴鹿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的符號和標志,要保持這個民族的文化,在狩獵文化已經(jīng)消亡的情況下,馴鹿文化首當其沖要受到保護。馴鹿是大興安嶺的精靈,實踐已經(jīng)證明它不適合圈養(yǎng)和家養(yǎng),只有在大興安嶺這個天然的大糧倉里自然放養(yǎng)、人工看護,才能更好地存活。同時還要規(guī)化改善馴鹿的種群,還需要改變一些傳統(tǒng)粗放的生產(chǎn)方式,還要定時給它們喂鹽,配種,接羔,包括夏天為它們點煙驅(qū)趕蚊蟲,秋天鋸茸等都是馴鹿生長所需要的,而這些都需要人工介入,所以就需要有人一年四季離不開森林,還要繼續(xù)在山里生活。如果能夠利用現(xiàn)代的科技手段,讓第二代乃至第三代鄂溫克孩子都能愉快自愿地留在山上,鄂溫克民族的馴鹿文化就有傳承下去的保障。但顯然這個想法難度很大。

        從索玉蘭馴鹿點出來,我們繼續(xù)向金河方向駛?cè)。因為我們這次來到敖魯古雅,第一次從得可沙的口中聽到了“汗馬保護區(qū)”這個單位。據(jù)得可沙介紹,內(nèi)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所管轄的地盤正是當年她們家族的打獵場。在于志學老師的書中提到的和她老爸打獵的地方,如堿場、牛耳河、塔里亞河、貝爾茨河、發(fā)現(xiàn)雪地里的河水是黑的”等這些地方,現(xiàn)在統(tǒng)統(tǒng)都歸汗馬保護區(qū)管理。于志學一聽來了興趣,問道“汗馬保護區(qū)是什么時候成立的,怎么過去從未聽過!钡每缮痴f,汗馬保護區(qū)管理局是2007年經(jīng)內(nèi)蒙古大興安嶺林業(yè)管理局批準建立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區(qū)內(nèi)森林、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科研監(jiān)測和保護。于志學聽了,恍然大悟,“這么說我去的地方現(xiàn)在屬于汗馬的領地?”得可沙連連點頭。于志學說,“幾十年沒去堿場了,這次趁著下雪,沼澤地相對好走一點,我想再到堿場去看看,去尋找當年和拉吉米爬冰臥雪的感覺!钡每缮痴f,想去堿場的路途非?部溃煊泻芏嗟鼓,雪厚行走困難,而且必須要經(jīng)過汗馬保護區(qū)管理局的同意才能進入。

       說來我們這次來大興安嶺,是有進堿場的計劃和心理準備的。按照于志學的分析,冬天去堿場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機,F(xiàn)在正好是初春,還有很厚的積雪,如果能進堿場,重溫當年的冰雪路,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還有攝制組跟隨,定能留下很珍貴的素材。

       得可沙理解于志學的心情,她說幫我們聯(lián)系一下保護區(qū)的胡金貴局長,F(xiàn)在開始進入春季了,保護區(qū)從現(xiàn)在開始對森林防火工作抓得很嚴,外人是絕對禁止進保護區(qū)的,所有外來媒體到林區(qū)都需要保護區(qū)管理局胡局長的同意,就像要去敖鄉(xiāng)需要敖魯古雅鄉(xiāng)黨委書記卜伶生和鄉(xiāng)長戴光明的條子一樣,否則不予接待。

       和胡金貴局長的電話接通了。我對胡局長言明了于老師的心愿,希望這次來能再去看看當年和老獵民打獵的原始森林腹地的堿場。胡局長說汗馬保護區(qū)確實代表了典型的大興安嶺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當時的《大興安嶺林區(qū)開發(fā)規(guī)劃總方案》就已經(jīng)把這里規(guī)劃為鳥獸保護區(qū),在2007年又成立了汗馬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其出發(fā)點就是為了國家、為了后人留下一份珍貴的自然遺產(chǎn)。按照要求外人確實是輕易不得進入汗馬保護區(qū)的,主要是為了森林防火當然還有森林保護等,但是于志學老先生屬于特殊情況,對他可以開這個綠燈,而且現(xiàn)在大雪封山,不是森林容易失火的季節(jié),他會委托管理局辦公室高元倫主任配合我們進入汗馬腹地的行程。

       有了汗馬保護區(qū)的協(xié)助,我們心里很高興,尤其是我和張軍更是興奮。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冬天來汗馬,就可以深入保護區(qū)原始森林腹地,可以看到過去只有在國外的冰雪故事片和一些紀錄片中才能看到的冰雪大自然。但是看著我們要進山的汽車,我又覺得不托底。凡是喜歡戶外的人都知道,路況不好的時候最給力的就是越野吉普車,四輪驅(qū)動,勁兒大。但我們這次出行,制片人和攝制組只是安排了普通的轎車,還是因為對這里不了解。由于車輛是事先安排好的,現(xiàn)調(diào)整有困難。多年出門的我,有相當多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想法達到最大化,倘若實在因為客觀條件達不到只要努力了心里也不會后悔。

        果然,我的擔心不是多余的。因為雪太大,也因為我們乘坐的車性能不夠好,車輪在雪地上一個勁兒打滑就是不肯挪動一點。幾次嘗試,司機和我們還下車用鐵锨把車轱轆周圍的雪清理了,還墊上了一些小樹枝等防止車輪打滑的東西,還是開不出來。司機垂頭喪氣地說,現(xiàn)在的氣候,地面的雪特別黏,比冬天還難走。這樣的路,這樣的車肯定是進不了汗馬腹地了。他根據(jù)自己多年的雪地駕駛經(jīng)驗建議我們不要繼續(xù)往前走了,即使走到前邊也得原路返回。我們一行人,望著潔白的路面一籌莫展,只能半路折返而回,開往金河汗馬保護區(qū)管理局。于志學到了管理局辦公大樓,顧不上休息,就來到會議室,為保護區(qū)書寫了“興安之冠”等題詞。我們等待第二天再上阿龍山,去看望瑪麗亞索老人。

       因為前一天無功而返,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擔心大雪會同樣阻擋我們見到瑪麗亞索的腳步。果然,去阿龍山的路也是積雪太深,汽車行駛了過三分之一,就再也走不動了。我和張軍最為詛喪,沒有走進堿場,也沒有走進阿龍山看到瑪麗亞索老人和馴鹿。這真是,盼下雪,盼大雪,大雪真的來了,前行又速手無策,真所謂成也是雪,敗也是雪。(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編輯)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煙臺市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wǎng)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wǎng)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wǎng)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zhuǎn)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wǎng)頁下端左側(cè)點擊“分享到”自助轉(zhuǎn)發(fā),或關注本網(wǎng)微信公眾號zgsshysw。

搜藏網(wǎng) 福建美術在線 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
更多友情鏈接

網(wǎng)站版權持有人:中國 山水畫藝術網(wǎng)

頁面瀏覽設置:1024×768分辨率

本站中文名稱: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    本站網(wǎng)址qyd888.com  本站所有資料信息未經(jīng)我站同意禁止轉(zhuǎn)載,否則法律責任自負。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編輯部電話:13805590554   電子信箱:6-0-8@163.com  工作專用QQ:384169963    2522440660    

辦公微信:zgsshw  法律維權:北京冠和權律師事務所 備案編號:  皖ICP備11008522號-1   備案圖標.png皖公網(wǎng)安備 3410030200029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