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 粉態(tài)輕狂一少年 于志學 03.jpg 1978年 粉態(tài)輕狂一少年 于志學 03.jpg](/upload_img/20201210/16075628847047941.jpg)
1978年 粉態(tài)輕狂一少年 于志學
作為一個有遠見和敏銳洞察力的藝術家,于志學自20世紀60年代初就把大興安嶺游獵生活的鄂溫克民族作為自己的表現(xiàn)對象。早在鄂溫克獵民放下獵槍到根河定居之前很多年,國內大部分人,還鮮少知道鄂溫克這個狩獵民族時,于志學已經通過他的作品,讓更多的人們了解了這個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和神秘的文化。
敖魯古雅蘊育著令人難以言傳的藝術魅力,也從不同角度感染著于志學,他把自己看到的敖魯古雅美好通過自己的繪畫作品和文字讓中國和世界知道。他筆下的鄂溫克少年的創(chuàng)作動因,就是看到了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散發(fā)著大自然森林文化的氣息,他被這一切深深打動和感染。在于志學到達敖魯古雅以后,他常常被拉吉米二兒子何英剛的天真稚氣活潑可愛所打動。那時小英剛才兩歲多,還穿著開襠褲,很調皮。太陽一出來,天一熱,他就把自己脫得光光溜溜,也不怕蚊子咬,不怕樹枝刮著。她媽媽瑪麗亞索怎么讓他穿衣服,他也不穿。只是在下雨時,天涼快了,才穿上一會兒,雨一停下馬上就脫光了。有一天,他媽媽勸他,“于叔叔在這兒,你光著身子不好看,讓于叔叔笑話”。他突然就跑進撮羅子,撕了一張于志學速寫夾里的白紙,自己用唾沫蘸了一下就往肚臍上貼。他的舉動逗得于志學、瑪麗亞索等人笑個不停。
![1979年 兩小無猜 68x46cm IMG_5775.JPG 1979年 兩小無猜 68x46cm IMG_5775.JPG](/upload_img/20201210/16075629205264311.JPG)
1979年 兩小無猜 68x46cm
何英剛是精力旺盛頑皮的幼兒。森林里的孩子沒有什么玩具可玩,除了父親拉吉米給他做的一些木頭玩具,剩下的他就直接在林子里“玩活物”。小應剛可以把一個大松雞用自己的胳膊夾得喘不上氣來,還可以用自己小小的手抓著小馴鹿的鹿角,比試看誰的力氣大,還常常和他哥哥何協(xié)一起,看著哥哥用彈弓射飛龍和小鳥,和哥哥一起去林子里抓小兔子、小松樹,在河邊的葦草旁抓蟋蟀......。何協(xié)也是一個愛玩愛鬧的小男孩,不聽大人勸導,精力無窮地在附近樹林里跑來跑去,一會兒砍一把小木棍,一根一根的搭撮羅子;玩夠了一會兒又去玩“蕩秋千”。說起“蕩秋千”,拉吉米的二女兒得可沙很拿手,她和弟弟何協(xié)、哈協(xié)、簡克、索軍,在夏天的森林里,找到不太粗的樺樹,利用小樺樹彈性大的特點,分別踩在樺樹枝上,用力一蕩,承載著他們重量的樺樹枝一彎就能彎到地上,他們就這樣利用樺樹枝來“蕩秋千”。孩子們就是這樣聰明,盡情享受著森林里的快活,填補了童年在大山里沒有玩具的缺憾。于志學畫了很多鄂族少年,原型大部分來自于拉吉米、馬克西姆一家。
![1984年 塞外秋實 68x68cm ,.jpg 1984年 塞外秋實 68x68cm ,.jpg](/upload_img/20201210/16075629451730008.jpg)
1984年 塞外秋實 68x68cm
于志學常說,“我愛敖魯古雅,愛貝爾茨河,愛大興安嶺,愛那里的鄂溫克人民”。因為熱愛,他喜歡和鄂溫克人在一起,因為在一起,他熟悉他們的生活,才能充滿感情地描繪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生動可愛的形象。幾十年來,于志學多次走向高高的興安嶺,踏上敖魯古雅這片神秘的土地,結交了很多鄂溫克朋友。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似乎都對他充滿了誘惑力,都能激發(fā)他飽滿的創(chuàng)作熱情。
為什么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今天,與同時代的畫家相比,于志學總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藝術家的社會使命理解得更深、對藝術的創(chuàng)新領悟得更透,不僅創(chuàng)造了冰雪山水畫一路領先,還在對自然的關愛、生態(tài)的保護、生命的關注等表現(xiàn)人文情懷的領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包括他撰寫的散文集《荒原勁草》獲得了中國最高散文獎——冰心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1993年 天籟情 68x46cm IMG_5783.JPG 1993年 天籟情 68x46cm IMG_5783.JPG](/upload_img/20201210/16075629745842741.JPG)
1993年 天籟情 68x46cm
自1962年以來,于志學先后創(chuàng)作了數不清的鄂溫克風情畫卷。在《我們愛學習》《少年不識愁滋味》《一縱雙鹿連 》《粉態(tài)輕狂一少年》《鄂族少年》《敖鄉(xiāng)情》等作品中,那些可愛、天真無邪、英俊秀美的鄂族少年,戴著有野獸自然之美特點的犴耳帽、灰鼠帽,向人們展示了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另一充滿活力的一面。因為畫家本身是以純真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用一顆童心去感受鄂溫克少年帶給生命中的溫暖、熾熱、真誠和快樂,通過他們窺見人類原本自由質樸的本質。
以普通人物、景物為審美取向,是于志學畫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物的鮮明獨特畫風。在畫鄂族少年的筆墨技巧方面,他以形神兼?zhèn)渥鳛樽约鹤罡叩乃囆g目標,通過形象思維,追求“遷想妙得”的藝術效果,將寫神和寫意結合起來, 把中國畫氣韻、靈動的東方意蘊和鄂溫克清新健康的樸素格調結合起來,把外表平凡但內心世界豐富的鄂溫克少年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他對敖魯古雅的愛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反映了他內心深處對敖魯古雅這里的人乃至一草一木的摯愛。他把自己的情感獻給了鄂溫克民族。
![1995年 鄂族少年24x27cm.jpg 1995年 鄂族少年24x27cm.jpg](/upload_img/20201210/16075629995739469.jpg)
1995年 鄂族少年24x27cm
于志學說鄂溫克人對大自然的愛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每當于志學來到敖魯古雅,會碰到很多敖鄉(xiāng)人像老朋友一樣和他打招呼:于老師好!于老師下次什么時候再來?還有人硬拉著他,讓他給畫速寫。敖鄉(xiāng)人也被于志學畫的人物所打動,因為他畫的老獵民、鄂族少年和“小甜妹”都是他們中的一員。
于志學就是這樣,他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用自己真摯的感情和自己的藝術征服了鄂溫克人。正是他無怨無悔地對敖魯古雅鄂溫克的歌頌,使得敖鄉(xiāng)人覺得他的心靈與他們的貼得很近,就好像是他們的家人一樣。(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編輯)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煙臺市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http://qyd888.com/houtai/edit/UploadFile/20189289257483.jpg)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頁下端左側點擊“分享到”自助轉發(fā),或關注本網微信公眾號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