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龍山瑪麗亞索的撮羅子 盧平攝
于志學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領略過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厲害。別看這山不高好像也不遠,可是山上沒有現(xiàn)成的路,草深林密,不吃點苦頭是進不了山的。幾經周折,何林把于志學和那申、萬國旗領到了阿龍山拉吉米的獵民點,見到這位在鄂溫克獵民中很有威望的老獵人。
拉吉米六十多歲,身材不高,消瘦、很精干,膚色紅褐色,眼睛狹長,穿著黃色的犴皮上衣和同色的犴皮褲,腳上穿著犴腿靴子,頭戴一頂沒放下帽耳的狍皮帽子,和想像中的鄂溫克獵民有點差距。在于志學的印象中,鄂溫克獵民整日狩獵,食肉,又有俄羅斯和蒙古利亞的混血,應該個個都是虎背熊腰的膘型壯漢,可拉吉米完全不是這個形象?赡苁浅D甑纳搅直疾▌陬D造成了他身材精小干練。一接觸拉吉米就知道他是位厚道人,心地善良,對人誠懇,雖然話語不多,但和他在一起,看到他那真摯的眼神和憨厚的表情,讓人的心里一下就有了親近感和信賴感。
那申對于志學說拉吉米是位打獵高手,有豐富的森林經驗,把于志學交給拉吉米是他和何林、萬國旗研究商定的結果,這樣鄉(xiāng)里才最放心。然后他又對拉吉米說明了客人的來意。顯然拉吉米和那申很熟悉,何林在旁邊給于志學做翻譯。拉吉米邊聽邊微笑點頭。就這樣,于志學住進了拉吉米的撮羅子。
拉吉米和老伴瑪麗亞索 得可沙提供
拉吉米的撮羅子在一片避風的密林中,離他的撮羅子不遠周圍還有幾個撮羅子。何林說每個撮羅子里住著一戶人家。 鄂溫克人的撮羅子是用二十幾根碗口粗細的落葉松桿和樺木支成的,樹桿的一頭扎在地下,頂上的尖頭匯集在一簇朝向天空,形成的一個圓錐形支架。支架的底部直徑約有六、七米,高為三、四米,它的尖頂處有一個小孔,形成一個自然而然的排煙天然通道,向上望去能看到上面的天空,寒風也能從這里吹進。撮羅子里沒有窗戶,全靠尖頂處的小孔射進的光亮為里面照明。
拉吉米的撮羅子里面沒什么擺設,兩張吃飯用的小桌,正中的松木桿上掛著用鏡框鑲著的圣母和耶酥像,一角掛著一支獵槍?拷T邊處是鍋、碗、水壺之類的餐具,地中間是燒火做飯取暖的地方。用幾根樹枝做支架,上面掛著鐵線,線的下方吊著一個燒水壺和吊鍋。拉吉米的妻子瑪麗亞索在撮羅子地中間生火做飯。
撮羅子四周覆蓋著一圈擋風御寒的樺樹皮貼在搭好的圓錐形的松木桿上,這是撮羅子的“墻圍”,拆裝很方便,便于游獵搬遷。撮羅子里的地面上還有殘雪,用干樹枝墊在上面,上面鋪著一個破舊的氈子,氈子上面鋪著一個帶毛的完整熊皮,比較平整,這就是鄂溫克獵民的床。拉吉米家的撮羅子非常干凈。
因為初來咋到,又有上面的領導送來,作為客人的于志學,得到了拉吉米一家人的款待。鄂溫克獵民對陌生人尤其是外族人,他們會保有戒心和警惕,但是當他們認為你不會傷害他們時便會把你當成朋友,也會敞開心扉歡迎你,旣悂喫饕远鯗乜双C民待客很高的禮節(jié)接待于志學。
拉吉米在扒鹿皮 得可沙提供
吃飯時她為于志學擺上一個四腿短細的小木桌。桌子腿不是平的,有點鈍尖。瑪麗亞索用手拍打了桌子幾下,桌子腿便在不平的地面上扎穩(wěn)了。瑪麗亞索依次在小桌上放上盤子和器皿,器皿大部分是拉吉米用樺樹皮做的。除了樺樹皮的器皿,還有用鹿角做的酒盅,用犴骨做的杯子以及用木頭做的碗,上面還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和圖案。于志學擺弄著拿在手里的筷子,一看是用乳白色的獸骨做的,十分新鮮和親切。瑪麗亞索端來熱騰騰的鹿奶倒在木碗里。
一般鄂溫克獵民自己喝鹿奶都不習慣煮開,他們喜歡喝生鹿奶,但是招待客人時,他們會用火把紅茶加到鹿奶里煮沸成奶茶送給客人品嘗。這是很高規(guī)格的待客禮遇?粗旣悂喫鲝臉鍢淦ず兄心贸霭咨綁K糖放進奶茶中時,于志學很吃驚。那個時候,就是在哈爾濱這樣的大城市,一個家庭能吃上這樣講究的方塊糖也是很奢侈的。何林看他吃驚的樣子,就解釋說鄂溫克獵民幾百年前就在額爾古納河流域一帶游獵,后來額爾古納河下游和黑龍江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金礦,大批俄羅斯人進入中國境內,鄂溫克獵民開始和額爾古納河西岸的俄羅斯人交往,用獸肉換取俄國農民的糧食、布料、鹽、酒等日常生活用品。后來狩獵產品商品化以后,俄商也經常到中國獵區(qū)主動和獵民交易,因為他們往來太方便了,只隔了一條額爾古納河。所以鄂溫克獵民和俄羅斯人因緣很深,很多生活習俗深受俄羅斯民族影響,如煮奶喜歡加糖加紅茶,女人喜歡戴頭巾等。
瑪麗亞索在于志學的小方桌上放上一方塊糖,然后在撮羅子中間的碳火上烤“列巴”(俄羅斯人對面包的稱呼)。在哈爾濱生活過的人,沒人不知道“列巴”的,那是白俄在哈爾濱建的秋林公司的知名食品。幾十年前,物品沒有現(xiàn)在這般豐富時,到哈爾濱出差的外地人返鄉(xiāng)時都要帶回去幾個哈爾濱的特產——列巴。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非常善于烤制列巴,是由于鄂溫克人從前居住在貝加爾湖的西伯利亞草原時,生活習慣與布利亞特蒙古、俄羅斯族相近。雖然以后遷徒到大興安嶺,但這種習俗代代相傳,這種稍帶些酸味的列巴就成了他們日常的主要食品。
邊烤列巴,瑪麗亞索把晾曬好的犴肝肉切成一片片,再一塊塊疊好。然后再用獵刀把柳條棍削成尖,把犴肝肉串在木棍的一端放到火上烤。待肉烤到外表崩皮干縮冒油時,她在肉上撒點鹽,遞給客人。那是于志學第一次在撮羅子里吃到鄂溫克人為他烤的外焦里嫩的犴肉串和非?煽诘牧邪停窍忝揽煽诘娘L味,令于志學十分難忘。
撮羅子中間的一堆松柴越燃越旺,馴鹿奶茶的茶香飄蕩在整個撮羅子里,沁人心脾。于志學趁機問何林,撮羅子不是密封的屋子,門口、地上和頂部都有縫隙,如果火熄滅了他們能忍受大興安嶺零下40多度的嚴寒嗎?何林說鄂溫克獵民自古以來就生活在這樣的嚴寒環(huán)境里,有抗寒耐凍的承受能力,這也符合大自然適者生存的法則規(guī)律。于志學又問起鄂溫克獵民的名字為什么都像蘇聯(lián)人的名字。何林說,“他們受蘇聯(lián)文化影響很深,有很多人信奉東正教,還有人出生要在教堂進行洗禮,但是現(xiàn)在開始不一樣了”。于志學問,“那拉吉米的姓是什么?”何林說,“拉吉米姓何,瑪麗亞索姓索。這些姓都是他們氏族的簡稱。使鹿鄂溫克族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時有四個大家族,索羅共氏族、固德林氏族、卡爾他昆氏族和布力托天氏族。后來在漢族影響下,把氏族的名稱的第一個漢字的音,簡化成姓。所以從鄂溫克人的姓氏上可以看出氏族家庭的血緣和祖根的聯(lián)系。比如,拉吉米其實叫拉吉米爾,他是卡爾他昆氏族的,姓何;他的妻子瑪麗亞索姓索,其實應該叫瑪麗亞,索是她的姓,但大家習慣連名帶姓地稱呼她為瑪麗亞索。
夜晚來臨,撮羅子里不滅的篝火驅走了嚴寒。3月的大興安嶺西北坡,外面仍然是冰天雪地,于志學躺在溫暖的熊皮上,蓋著狍子皮的他,帶著對鄂溫克狩獵點的好奇,帶著對主人一家好客的好印象,在拉吉米的撮羅子里失眠了。透過撮羅子上面的通風孔他看到了星星,只看到幾顆,但很明亮。靜謐漆黑的夜晚,星星一閃一閃眨著眼睛放射著光輝。他暗下決心,這次無論克服多少困難,他都要堅持跟隨拉吉米到底,更多了解鄂溫克風情,更好探尋大興安嶺冰雪世界的奧秘。
于志學就這樣開始了和拉吉米一家以及敖魯古雅的不解情緣。(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編輯)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wǎng)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wǎng)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wǎng)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wǎng)頁下端左側點擊“分享到”自助轉發(fā),或關注本網(wǎng)微信公眾號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