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弘一法師書法演變摭談書法家藝術風格的生成](/houtai/edit/UploadFile/20183774821795.jpg)
凌波錦里聯(lián) 弘一
原標題:“似他”·“是我”
中國書法藝術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形成了真、草、篆、隸、行諸體。這些書體的形成不但反映出不同時代的藝術特征,更反映出處于不同時代的書法家對書法個性藝術特征的追求。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書法家長期臨帖學習、創(chuàng)作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也是書法家個人學識、審美理想以及人生態(tài)度的綜合反映。它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似他”到“是我”的過程。
第一階段“似他”,就是要從臨摹古代經(jīng)典碑帖入手,進行技法、結構等基本功的訓練學習。臨摹是學習書法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初學及入門階段更為重要。清代包世臣說:“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nèi)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
臨摹要經(jīng)歷一個從入帖到出帖的學習過程。齊白石在《題畫詩》中曾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彼鋵嵤窃谡f明無論作畫還是寫字、學習古人是必不可少的,但關鍵是怎樣臨,臨什么。這就要求在臨摹伊始我們要帶著問題去臨摹,而不僅僅是“依樣畫葫蘆”。在臨摹中要去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yǎng),這種營養(yǎng)既包括技法、結構、用筆方面,也包括字距、行距的處理,整體章法布局、疏密的運用,乃至字的整體風格的把握。只有這樣,在臨摹其形之時,才有可能找到其神,并為我所用。臨寫過程中,有些書法家老糾結于臨的像不像原帖,其實,似與不似這是一個反復從認識到補遺的過程,也是藝術水平不斷提升的發(fā)展過程,更是最終能產(chǎn)生個人風格的必經(jīng)之路。同一件碑帖在學書之初的臨習與學習若干年后再臨寫,肯定會有不同的心得和收獲。
如果說臨摹為厚積薄發(fā)做準備的話,那么“出帖”便是在你準備充足之后的自由發(fā)揮,也就是“是我”的營造。這種藝術的發(fā)揮里邊不但讓他人能感到你的字“有出處”,而且是“出處”豐富,既展示根基之厚,淵源之深,又有一種似曾相識,但又不知是誰的陌生之感。這就是說由“似他”到“是我”了。當然,這里面不只是技法、結構、章法等基本問題,更多融入的是自己的學識、素養(yǎng)、品德、情趣、經(jīng)驗、性格、習慣等多方面?zhèn)人因素,這種書法展現(xiàn)的就是書法家自己的藝術風格了。
對藝術風格的形成產(chǎn)生影響的個人生理因素具有本能作用。因為每個人對自然界中變化萬千的形象與現(xiàn)象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樣的,這與每個人的遺傳因素以及血型、氣質(zhì)等生理因素有關。就像有的人天生對數(shù)字比較敏感,對數(shù)學題有濃厚的興趣,而有的人卻喜歡畫圖畫、喜歡語言表達等。其實在進行字帖臨摹時,每個人的心理感受與審美傾向是不一樣的。有的喜歡顏體《勤禮碑》的厚拙,而有人就選空靈、飄逸的褚體。
在書法學習過程中,會在不同階段得到不同老師的傳授與指點,因此,師承關系對藝術風格的產(chǎn)生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書法老師的個人風格、學養(yǎng)、喜好以及表現(xiàn)手法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程度多表現(xiàn)在老師的書法地位以及名氣。地位越高、名氣越大影響力就越大。但是,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形態(tài)與思維能力的個人,對書法的學習切不可只是一味地臨摹古帖或模仿老師,一定要有博采百家之長,為我所用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黃庭堅有詩曰:“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弘一法師出身津門富庶之家,在音樂、詩詞歌賦、書法、篆刻、繪畫、表演諸方面造詣頗深,才華橫溢。他的書法取精用宏,厚積薄發(fā)。若尋跡其風格演變之脈絡,則可劃分為胎息、蛻變、羽化三個階段。
一是胎息階段。弘一法師少年時研習書法,以魏書為主,并聞名鄉(xiāng)里,直到出家前,一直浸淫于北碑,尤以《始平公造像記》著力較多,如弘一法師早年間所臨《始平公造像記》,其臨摹形神畢肖,力求追摹原碑,方筆自然寫出,并無刻版之感。弘一法師取法《始平公造像記》風格的創(chuàng)作作品,明顯強化了方筆的使用,果斷、整潔,出處明晰,尚停留在“似他”階段。
二是蛻變階段。弘一法師中年出家后,盡洗鉛華,文字多寫佛經(jīng)祖語、古訓格言,韻致唯恐不淡;他所書橫批“世間虛妄樂”,語出《華嚴經(jīng)》,用筆上由《始平公造像記》得來的方筆開始弱化,線條開始變細,靈動、圓潤,結體加長,有意識地提純簡凈明了的氣息,正處于“入世”與“出世”的過渡時期。
三是羽化階段。弘一法師半百而后,書法越古邁今,不拘一格,化百煉鋼成繞指柔,人書俱老,形成了雅逸超邁、清芬四溢的弘體書風。字如其人,淡遠而持重,充滿了禪味,如同面對一位元超塵脫俗的世外高人,讓人不由得自慚形穢;又宛如面對一位慈祥和藹的可親長者,被他的博大胸懷所包容。正如法師對其書夫子自道式的評語:“朽人的字就是法!彼宰约焊邩说牟偈厣A了書法的真正內(nèi)涵,也勘定了其書法所追求的深層的最高境界。因此,法師的書法已非一個簡單的“藝”字可以詮釋了。
書法家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其實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無中生有”并不斷升華的過程。清代劉熙載在《書概》中說:“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既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 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句:“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笨梢姡@是一個由初學書法做到規(guī)矩端正、雅俗共賞,再到形成自己風格不求共愛共賞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也是一個書法家對個人風格做出選擇的過程。(作者為河北省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從弘一法師書法演變摭談書法家藝術風格的生成](/houtai/edit/UploadFile/20183774832299.jpg)
華嚴經(jīng)句 弘一
![從弘一法師書法演變摭談書法家藝術風格的生成](/houtai/edit/UploadFile/20183774843773.jpg)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wǎng)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wǎng)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wǎng)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wǎng)頁下端左側點擊“分享到”自助轉發(fā),或關注本網(wǎng)微信公眾號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