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 黃山松圖軸 153×117cm 1960年
潘天壽不是將繪畫僅僅視為小技,而是上升為一種強大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來看待。1940年左右,在重慶璧山,他對學生們說:“我們救亡圖存,無能為力,只有像泰戈爾那樣——文化救國。你們還年輕,要跟我一道刻苦鉆研民族文化,努力攀登高峰,這樣一代一代地發(fā)展下去,即使中國亡了,我們的民族文化,還后繼有人。”這是何等的慷慨悲歌。≈袊娜说腻P錚風骨顯露無遺。
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畫遇到前所未有的衰落,甚至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國畫這個畫種。1957年潘天壽積極撰文:《誰說“中國畫必然淘汰”》在《美術研究》上發(fā)表,慨然給予回應。1961年在“北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上提出“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分科教學”的建議,并花大力氣制定出一套全新的中國畫教學體系。直到現在,這套教學體制還在影響著中國畫的教學。他關于“詩書畫印”的全面培養(yǎng),他提出“寫生要活寫,不能死寫”,在當今中國美術界,仍然有著深刻的意義。
紀念潘天壽,就是紀念中國畫獨有的“筆墨”傳統(tǒng)。潘天壽強調:“用筆須強其骨力氣勢,而能沉著酣暢,勁健雄渾!迸颂靿鄣睦L畫審美是“強其骨”,畫面始終追求一種陽剛之氣。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六法”,被認為是衡量中國畫成敗高下的千古法則標準。宋人郭若虛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其中第二條“骨法用筆”,在近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潘天壽堪稱是最忠實的執(zhí)行者,成就也遠超他人。明清以來,隨著文人畫的興起,秀雅之風盛行,線條靡弱者不乏其人。潘天壽的崛起,力圖改變這種現狀,重新舉起中國畫力倡“骨法”的大旗。
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文化界普遍對傳統(tǒng)文化、中國繪畫持一種鄙視的態(tài)度?涤袨樵谒摹度f木草堂藏畫目》中說:“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論》也說“中國畫尚為文人之末技,故未能獨立!鄙踔撂岢觥八孛铻橐磺性煨退囆g之基礎”。連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也要求:“今世為東西文化融合時代,西洋之所長,吾國自當采用。故甚望學中國畫者,亦須采用西洋畫布景寫實之學,描寫石膏物象,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痹谶@種背景下,潘天壽的文化自信就顯得十分難得。
潘天壽則反其調而行之,他認為:“中國的繪畫有它獨特的傳統(tǒng)和風格。學習中國的藝術,應以中國的方法為基礎!薄皩W習的大體方法是,一是從事中國畫技術基礎的訓練;二是注意詩文書法金石之輔助;三是駢考畫史、畫理,及古書畫之鑒賞!爆F在回頭來看,確實太前瞻了。實踐證明:幾十年美院靠西方素描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中國畫家,對筆墨的掌握膚淺,對中國畫內核的東西漠視,以至我們幾十年來沒有培養(yǎng)出真正的中國畫大師級人物,這恰恰跟近百年以來對中國畫的錯誤認識有關,與中國畫教學培養(yǎng)體制的單一化脫不了干系。
可見,潘天壽的民族自信在當時是多么的可貴,但是聲音又是如此的輕微。他只能以一己之力實踐他的藝術主張,身體力行“下決心一輩子獻身藝術”。歷史證明:我們新中國成立后的藝術教育在某種程度是有失誤的,特別是中國畫教學上忽視了筆墨技法的訓練,忽視了對古人經典的臨摹,忽視了“詩書畫印”的綜合培養(yǎng),忽視了在習畫之外對“畫理、畫史”的了解,以及對古代書畫真跡的觀摩鑒賞。所有這些,對中國畫的發(fā)展無疑是有傷害的!特別對中國畫這個畫種而言,對筆墨基本功訓練的輕視,使得中國畫的靈魂不復存在,喪失了筆墨的根,中國畫的生命從何談起?
近百年中國畫走過的道路證明,面對戰(zhàn)爭、面對落后、面對貧窮,在對傳統(tǒng)文化以及對中國藝術的看待上,我們偏激了,我們走了彎路。過度的自卑,使得我們將自己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精華也棄之一旁了。我們學習西方沒有錯,我們引進素描沒有錯,但是顧此失彼使得我們幾十年的中國畫變成了一個瘸子,對西方繪畫觀念和素描的重視,并不是我們忽略自己傳統(tǒng)筆墨精華的理由,實事求是講——我們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這都是因為我們喪失了應有的文化自信,中國畫在大方向上出現了偏差。
“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對當前中國美術界、中國畫種自身而言正是研究和討論“文化自信”的一大契機,潘天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對中國畫的發(fā)展無疑非常重要。紀念潘天壽先生,就是重提“文化自信”;紀念潘天壽先生,就是弘揚“文化自信”;紀念潘天壽先生,就是高舉“文化自信”。(作者為藝術時評人)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站無任何關聯。本網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聯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頁下端左側點擊“分享到”自助轉發(fā),或關注本網微信公眾號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