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形態(tài),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軟實力。文化資源就是前人栽的樹,后人可以在樹下乘涼。正因為文化資源有著它的特殊性,所以,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視,不僅從古籍資料中搜尋,而且還展開了現實中的爭奪,比如湖北省襄樊市于2008年率先打出了“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的電視廣告,而南陽因為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明確寫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所以,南陽自然不能拱手相讓,由此開始了關于諸葛亮“躬耕地”的爭搶。對于旅游收入均在50億元左右的兩個城市來說,如果要上一個臺階,其資源的決定性是十分重要的。與之相象的是,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陸也因為搶名人李白而打到了國家工商總局,其起因是安陸“李白故里,銀杏之鄉(xiāng),湖北安陸歡迎您!”的廣告片,引發(fā)了李白出生地江油市的不滿,并就江油申請的“李白故里”商標的專用權展開了斗爭。在這些具體的現實中,實在不清楚李白和銀杏的關系,不可能因為是李白故里的銀杏,這銀杏就怎么著,人們也不可能因為李白而跑到安陸去買銀杏。
與這些現實中文化資源的爭奪所不同的是,考古中的發(fā)現,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墒牵^去像秦始皇兵馬俑等重要遺跡的發(fā)現,都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古發(fā)掘與科學研究,才作最后的定論,顯現出了能夠令公眾信服和值得尊敬的科學精神,因此,文化資源中蘊含了科學精神。可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新發(fā)現的“曹操墓”尚有待進一步的論證,6月12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就直播了“曹操高陵1號墓”的發(fā)掘過程,來自北京的考古專家以及負責發(fā)掘的考古人員還于現場為觀眾進行了講解。顯然,這種現場直播是有違科學精神的,因此,受到了一些考古學家的批評和質疑。其中剛剛面市的一顆“翡翠珠”,卻被認為是曹操下葬時含在嘴里的“稀世珍寶”,并有專家“估價上千萬元”。幾天之后,又有新聞指出前者的“報道不實”,“相關人員稱尚未確定‘翡翠珠’是什么東西”?茖W的娛樂化在關于“曹操墓”的發(fā)掘過程中,已經顯現出了時尚化的特點。尤其是對不可估量的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似乎也與時流相合,實在缺少對文化資源的尊重。
如果就“曹操墓”的發(fā)掘,利用現代媒體來普及考古和歷史知識,以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yǎng),應該是一個極好的機會,然而,現在有意無意地卻轉向了對于文化資源的價值和利用之上,真的假的還沒有弄清楚,或者說還需要進一步弄清楚,就有人開始將“曹操墓”變現,開始估算開發(fā)曹操墓可以為安陽市每年增加4.2億元的旅游收入。文化資源在現實中的價值被評估,是當下社會心態(tài)的扭曲,凸顯出很多復雜的社會問題。在這一社會問題之中,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如何得到應有的尊重,社會如何引導公眾尊重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都是值得反思和深思的。
由此想到相隔2百公里左右的安徽宣城與浙江富陽之間關于“宣紙”這一文化資源的爭議,如果用青檀皮和稻草作原料,保持原有的生產工藝和品質,即使不在宣城生產,稱為“宣紙”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反之,用竹子為原料,又有南宋造紙遺址為依托,如果具有特殊的材質效果,為何要名為“宣紙”?為何不打自己的品牌?這也是難以理解的問題,而這又是尊重文化資源所蘊含文化價值的另外問題。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