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偉 蓮都小景 15×10cm 2016年 國畫](/houtai/edit/UploadFile/2016112875736148.jpg)
李東偉 蓮都小景 15×10cm 2016年 國畫
寫生目的是得心源
文/沈偉(武漢)
藝路漫漫,從首拿畫筆到初見成效,再到技藝純熟,進而成一家之言,藝術的提升是一個艱辛又漫長的過程,而寫生是提高技術的手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升繪畫的方式。但是,一個藝術家不是學畫之初就去寫生的。藝術家應該先對既有的繪畫經驗進行學習,具體到中國畫就是學習畫譜,藝術家首先要學格式,也就是西方人說的圖式,當把這些經驗都掌握熟練的時候再去面對真實的客觀事物,并根據(jù)心得體驗畫出自己的東西,這就是個體藝術家的圖式修正。
圖式修正是思考的過程,也即是從寫生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過程,那么就要求藝術家在寫生時,手持紙筆在方寸之間記下的不應該僅僅是一紙美景,還應該是從眼睛、心靈行走到畫面的這段路程。尤其當寫生在當下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甚至是討論白熱化的話題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考慮寫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占的分量如何?它對藝術有什么樣的作用?
在近代特別是20世紀進入現(xiàn)代教育以后,對寫生的重視,導致寫生成為步入藝術殿堂的不二法門,以致于最近十幾年,中國高等美術院校的教育將寫生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教學中反饋出來的問題是,很多學生包括一些老師在寫生的時候非常熟練,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卻缺乏創(chuàng)造力,缺乏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導思維,即缺乏對未來藝術的目標。
中國的山水畫最初能夠在中國繪畫當中逐漸產生并成為一個特定題材,是起源于道教。道教是神仙方術之學,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則需要澄懷觀道,山水畫便是澄懷觀道的具體實踐方式。當通過中國的山水畫捕捉和體悟到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將親身體驗到的無形結構找到形狀,藝術就有了情懷,并導致中國的山水畫逐漸變成主流題材和代表性題材,其實是代表中國繪畫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代表中國繪畫的某種價值觀。中國的山水畫從隋唐時期開始獨立發(fā)展至五代、北宋趨于成熟并且一路走下來,不管創(chuàng)造性如何,都是有目標的,并且是按照這樣的目標去豐富和發(fā)展的。王微在《敘畫》中說中國的山水畫是“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太虛之體”是當時山水畫的目標。但是那時候面對真山真水既沒有很多技術的前期準備,前代也沒有留下樣板,那應該怎么畫?
稍微早王微幾年的宗炳提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其實就是寫生。既然寫生是為目標做準備的,那么一個藝術家在從事繪畫的時候,在學習技術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最終達到的藝術效果。通過臨摹畫譜,再加上真山真水,“一管之筆”很容易就熟悉,但是“太虛之體”是一個終極的目標,是需要整合分析的。為什么很多學生在本科階段畫這畫那,到最后連一幅畫怎么為好怎么為不好都不太清楚?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寫生存在的問題,就是因為胸中缺少“太虛之體”。中國的山水畫在初創(chuàng)階段,當王微要“擬太虛之體”的時候,這幅畫算不算山水畫,他也是不確定的,因為在他之前也沒有很好的范本,但是他知道山水畫首先不能畫得像地圖。那么我們今天去畫寫生,其實也應該有這種意識。
一個真正有才華、有天賦、有眼光、有品格的藝術家,他內心里對未來的繪畫是有方向性的。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到畫松樹兩萬本,如果沒有方向性,他畫五萬本也是徒勞的。將前代藝術家的長處消化吸收,然后成一家之體、獨樹一幟,這是每一個藝術家不懈的追求,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寫生就會在不同的藝術家筆下產生各種豐富的變化。有了這樣關鍵性的認知,那么它就是一個有效的寫生。反之如果沒有目標,再多的寫生,也是零。哪怕后代藝術家在前人的擠壓下創(chuàng)造空間越來越少,但真正的繪畫產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在這個方面,就在于質的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后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其實比前人從零開始的原創(chuàng)還大,所以要客觀看待后來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
在一線教學的過程中,當我們講風景,特別是在用到寫生這個概念的時候,大家可能更多的還在講造型之類的技法,不知道還需要整合分析,所以這就要提到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們的教科書,包括很多美學家總是在強調“外師造化”,但是其實“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最重要的是“中得心源”,“師”只是一個過程、一種手段,最終在“得”字。“得”在哪里?得之心源。
在中國這種特有的觀察方式下,“擬太虛之體”本身是一種悟道,也是一種觀察方式。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自然,得到的反饋是不一樣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不是名山,和高度無關,就如武漢的琴臺,只不過是區(qū)區(qū)一個海拔幾十米的小土丘,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因為俞伯牙和鐘子期,讓想象無窮大,大到甚至超越感官所能感受到的東西。所以,當我們對中國既有的藝術史的形成和發(fā)展很了解,對當前創(chuàng)作領域的境況很熟悉,就會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尋根溯源,立足真實,不帶有妄自菲薄或者不加分析的崇拜,就會發(fā)現(xiàn),寫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而真正好的藝術家,一定是在寫生中領悟到藝術真諦的那個人,是有目標的那個人,是“得”到“心源”的那個人。
(沈偉,湖北美術學院教授)
![寫生目的是得心源](/houtai/edit/UploadFile/2016112875655697.jpg)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wǎng)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wǎng)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wǎng)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wǎng)頁下端左側點擊“分享到”自助轉發(fā),或關注本網(wǎng)微信公眾號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