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水圖
文房四寶
靈璧石《迎客松》
工筆重彩人物畫長卷 《安徽歷代文化名人圖》
白玉雕
白玉雕,長710厘米、高270厘米、寬155厘米。
□特寫
“八駿圖”雕了三年半
4月19日中午,蚌埠市的董興鋒,帶著他價值1600萬元的《和田白玉八駿馬》,進入安徽館內(nèi)開始布展。
董興鋒說,聽說世博會將要在上海舉辦后,就想做點什么為世博添彩。當世博會的主題確定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后,他的一個大膽計劃開始成形了。
原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董興鋒在新疆和田游玩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塊重達300公斤的玉料,花巨資買得,一直在家中當作“鎮(zhèn)宅之寶”。得知世博會在上海舉辦的消息后,董興鋒決定把自幼喜愛的徐悲鴻大師的《八駿圖》,雕刻到這塊玉上。
隨后,他邀請省工藝美術大師趙敏和自己一起,來創(chuàng)作這個作品,經(jīng)過一勾一掖的創(chuàng)作,歷時三年六個月二十八天,浩然大氣的和田玉精品雕件“八駿馬”,終于面世了。
董興鋒告訴記者,他的作品問世后,立即吸引八方來客。他通過蚌埠市政府申報,希望安徽館能夠陳列這座精品雕塑,后來,有關單位看了作品,贊不絕口,立即同意了。
昨日安徽館布展結束后,他將作品帶到館內(nèi),準備陳列在館內(nèi)的壁櫥內(nèi)。靈璧石《迎客松》
出自宿州靈璧縣磐石山腳下,匯集了靈璧石的質(zhì)、聲、色等審美元素,更因其外形酷似黃山迎客松而令人叫絕,彌補了不能將黃山迎客松移植到世博會上的遺憾。
文房四寶
作為徽文化的重要載體,文房四寶當然不會缺席世博會。
安徽館內(nèi)部展品,一方面充滿了高科技元素,另一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安徽文化藝術特色,其中多件寶貝更是讓館內(nèi)熠熠生輝。工筆重彩人物畫長卷《安徽歷代文化名人圖》
此圖為2003年11月省政府委托省美術家協(xié)會為安徽省駐京辦創(chuàng)作,旨在展現(xiàn)安徽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表現(xiàn)“華夏英才、盛于江淮”精神風貌的大型壁畫。省美術家協(xié)會決定以省美協(xié)副主席張國琳負責組成創(chuàng)作組,經(jīng)26天創(chuàng)作而成。 2005年7月,創(chuàng)作組又邀請畫家隋鴻君,第二次創(chuàng)作高1.45米、寬7.1米的該畫,此次世博會展出的即為第二次創(chuàng)作的該畫的復制品。
畫中選取了30名代表安徽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發(fā)展做出貢獻的杰出人物,分別是,老子、莊子、華佗、曹操、曹丕、曹植、王蕃、嵇康、畢
曰升、梅堯臣、朱熹、李公麟、程大位、漸江、鄧石如、程長庚、方以智、戴震、方苞、吳敬梓、梅文鼎、王茂蔭、詹天佑、胡適、陳獨秀、陶行知、黃賓虹、朱光潛、鄧稼先、楊振寧。
此圖是一幅表現(xiàn)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的皖南自然景觀的巨幅山水畫,作品承載了新安畫派的筆墨精神,融入了當代中國畫的時代氣息,畫面大黑大白、起伏跌宕、疏密有致、氣韻生動,完美地再現(xiàn)了安徽皖南山區(qū)的自然景觀。作者為張松。
銅雕《大愿諦聽》
來自安徽九華山的佛教經(jīng)典圖騰和圣物。諦聽是佛教中地藏菩薩的護法神獸,與其左手執(zhí)的摩尼寶珠和右手持的錫杖一道構成“地藏護法三寶”。民間習慣稱其為“獨角獸”。
青銅器《瓶、鏡》
又叫《東瓶西鏡》,為一對青銅工藝品,采用中國青銅鑄造傳統(tǒng)工藝“失蠟法”鑄造而成,系銅陵市政府贈送,作品由通高0.6米、寬0.5米的青銅鏡和青銅瓶相配而成,取材于古徽州家居客廳“東瓶西鏡”(諧音“東平西靜”)的傳統(tǒng),寓意“出入平安、光耀門庭”之意。
陶塑紋面人頭像
陶塑紋面人頭像,出土于1986年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夾云母蚌末陶質(zhì),高6.3厘米、寬6.5厘米,手工捏成,五官比例恰當,還有個重要的面部特征就是,在其左右臉頰各有5個圓形刺紋,額頭上刻有兩個同心圓紋,顯出古老而神秘的紋面和雕題習俗。
和縣猿人頭蓋骨
源自1973年起我國文物工作者在和縣善厚鎮(zhèn)汪家山北坡發(fā)現(xiàn)的古猿人頭蓋骨化石,展出的這個頭蓋骨,屬男性青年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下來了,在形態(tài)上已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征。
洪濱絲畫《羽毛》
洪濱絲畫系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獨創(chuàng)的純手工制作的作品,原料來自天然絲綿材料,經(jīng)過特殊復雜的高溫染色加工,畫面鮮艷奪目。(王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