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畫者,一生少不了要看很多畫,除了自己勤奮作畫外,還得盡可能多接觸了解不同層面的畫,諸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經(jīng)典或流行,寫實及抽象。
這就有個“畫里與畫外”的眼光和取向的問題。
所謂的“畫里”,也就是一幅作品的技巧風格等,這容易感受到。但“畫外”,則基于這幾種情況:
找一個繪畫藝術坐標,看藝術高峰時期主要代表作是一個方面,同時,還要橫豎對比,在比較中,找出傳承與拓展關系;
在藝術交流最為活躍的當下,為畫家提供了一個了解別人,同時從中可以看出自己不足的渠道,如出版物、畫展等,它們在拉近東西南北中畫家的距離,這樣的窗口,是研究繪畫藝術的另一種選擇。
以上種種,是當今從事中國畫最常見的情形。
但與上述在畫室或通過博物館獲取的渠道不同,還存在另一種情形,差異也不小。
比如,由藝術家個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舉辦的個人畫展,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看又有所不同。早前在一次古城西安藝術考察途中,參觀了朱穎人先生師生聯(lián)展。人們印象中的西安以及整個西北,其水墨畫藝術特點風格與其他地域均有不同處。在異地他鄉(xiāng),江浙水墨畫的展覽效果,給西北同行不少啟發(fā),因為每一幅畫作,徹頭徹尾地展現(xiàn)江南秀麗靈巧的水墨畫韻。
按蘇東坡的劃分,文人畫始于王維。其蕭散淡和的藝術境象開創(chuàng)了文人山水畫的先河。雖朝代更迭,名家輩出,但讓人意外的是,王維沒有在他所從事的詩書畫故地,讓香火傳續(xù),卻讓文人畫由原出生地,移師到后來的錦繡江南一帶,于今五湖四海異國他鄉(xiāng)地散枝開葉。
今日之長安畫派,延續(xù)以石魯、趙望云上個世紀以來形成的大墨吞吐而氣勢雄渾壯闊的畫風。江浙畫家秀潤的筆墨風骨,是對他們粗厚畫風的一種補充,展覽雖是幾天,但觀眾熱情予以好評,顯示出南北中國畫的互補性。
藝術如生活,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它漸漸在改變一個人最初的知識結構,甚至給原來熟悉的畫法一個“脫胎換骨”。
中國文化藝術現(xiàn)象林林總總,一個畫家,一個志存高遠有藝術抱負的藝術家,應當在廣闊天地中走動。這里說的不是一般地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走動,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氣息中走動,帶有一種文化眼光的走動,一種能極大開闊心胸和藝術視域的走動。縱觀一些藝術上有作為的畫家,其技巧造詣之深是與個人藝術生活的精彩歷練有關系的。如清石濤一生,大多在南方一帶走動,這無疑使他的筆墨表達變化萬端,一是自然風土人情拓展了一個人的視域,心胸也隨之開闊起來,接受大量不同的藝術信息。另一是所到之處,也隨之結識同一專業(yè)的高人,如石濤與八大山人的友情一樣。再如近現(xiàn)代,傅抱石、陸儼少也是在一路顛簸中走動,既增加了歷練,也帶動創(chuàng)作上“質”的飛躍。
傅抱石當年在重慶金剛坡通過舉辦個展這一時機,就接受了不少同行的批評建議,更堅定了走自己的藝術之路,“抱石皴”成為一種獨特的技法,當傳統(tǒng)皴法無法對上新的生活狀態(tài)時,那么某些新的繪畫形態(tài)便有其獨到之處。還有,在一個被老觀念束縛得根深蒂固的地方,想要形成一種新的技法,難免阻力重重。因為,人們久而久之習慣了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從深處想,它屬于藝術情感上一種藝術界普遍能接受的東西,短時間內難以從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割舍。
由現(xiàn)代山水畫發(fā)展的軌跡看,不少新表現(xiàn)技法的出現(xiàn),更證實了多方的生活閱歷是藝術原動力所在。而新的技法想在多年生活之地探索推動,早就胎死腹中,足已讓人失去信心而裹足不前。陸儼少與“云水”畫法,也是在長途跋涉的艱難困苦中,因自然和生活不斷給他藝術上的啟迪,以及到另一個地方有相對自由的發(fā)展空間,不是一般意義上從古畫里找根據(jù),憑空想象,最終是脫離生活的一種無端臆造。
一個畫者,若長期呆在老地方畫畫,很容易“結殼”,唯有多行多看,才會有意想不到的繪畫生機“光臨”,凡此種種便能別開生面。(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編輯)
![藝術創(chuàng)作:因行走歷練而生機](/houtai/edit/UploadFile/201672513336135.jpg)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wǎng)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wǎng)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wǎng)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wǎng)頁下端左側點擊“分享到”自助轉發(fā),或關注本網(wǎng)微信公眾號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