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自公元6世紀走出印度,與中國本地的儒道思想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禪宗,它不承認任何的權威偶像,沒有教規(guī),也沒有圣典,是一種非宗教的宗教。所謂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見佛,成為中國文人把握生命,超越物我,逃避亂世,大徹大悟的生活方式及心靈境界。
禪畫在中國有著較長的歷史淵源,自唐代王維開創(chuàng)禪畫先河,影響了一批像貫休這樣的禪畫大家。到了宋代,禪畫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過他簡遠洗練的筆墨將儒釋道并融的中國禪畫推向了無可質疑的藝術高峰,而中國畫的逸品表達的正是詩意和心靈。無論陶潛的“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還是賈島的“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等等傳世佳作,無不是在無意中透出濃濃的禪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空靈明凈,渾然天成。
學兄與道友王林,曾為河南日報《漫畫》雜志社社長,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光明日報社高級編輯兼光明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人民藝術》雜志總編、聯(lián)合國世界和平文化大使等,王兄飽覽東西方哲學、文學藝術之經典,是一位貫通東西方藝術的國畫大家,亦是漫畫、國畫大師方成先生的唯一入門弟子。
縱觀王林作品,俠風禪意的風格之后隱藏著畫家深厚的人文功底,王林繪就的藝術世界里流淌著醇香醇厚、清澈如月、正大凝重的精神泉流。這種藝術的泉流集魏晉之風流、唐宋之儒雅、明清隱士之灑脫曠達于一體。兼有老莊的散淡、樸厚及禪宗的靜虛、空靈,形成了王林古典民族的文化內核與現(xiàn)代審美相結合的風格特征。“一花一天堂,一葉一菩提”,王林的俠義人物系列和布袋和尚等作品為中國當代畫壇帶來了一股悠遠清涼、蕩氣回腸的風,如一首山歌穿過松林。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高全喜博士所云:“王林傳承了方成大師的繪畫風格,用筆夸張傳神、凝練放達、愜意暢懷,人物形象簡約風趣。在水墨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他用中國民間的俠肝義膽補充了傳統(tǒng)禪畫水墨的柔弱氣息,讓中國水墨畫蕩漾出一派豪情,這是中國傳統(tǒng)畫技法和漫畫創(chuàng)意結合的大膽嘗試。在保持方成大師世俗主義的禪風慧意的漫畫品質下,王林的作品或大開大合地發(fā)揚中國古之俠義的傳統(tǒng)精神,或玲瓏剔透地禪悟佛老思想中的大俠風范,或深切抒發(fā)來自民間生活中的郁郁文情。例如,他的鐘馗系列、水滸系列,運走的筆調是頂天立地的大俠風范,五百羅漢圖手卷展示的是遍布人生萬象的佛唱,風光霽月中的隱者系列為我們描繪的則是另一種禪悟天地的文人境界。他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人物作品,能夠在世俗的物象中穿越時空的屏障,點石成趣、化俗如禪,并在多元化的國際交流中,探索出契合人性的共鳴!
氣定神閑,駐足一境便是禪定;突破慣性,妙手偶得便是禪機;澄澈空明,與道相契便是禪境。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重要一脈的禪畫,以方成、王林等為代表的當代水墨禪畫成功地將古老而又新鮮的禪意融入紛繁躁亂的塵世,如一泓清溪讓蕓蕓眾生看到了大行大愿,菩提般若的驚喜。
中國哲學以審美為重要的原則,而不是以宗教性的皈依為目的,所以,千百年來,中國人更愿意把生命最美的境界,認定為自由而詩意的綻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jié)!蓖趿窒壬髌方桃覀冸S緣放下,圓融不爭,追求人生的簡靜無塵,聽風聽雨聽暮蟬,抵達不幻不滅的澄明之境。
在一場喜雨里蘇醒的不止是大地,還有我們的心靈!
2016年6月26日晚于大河之南彈寂齋
作者曹天 為著名詩人、藝術評論家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編輯)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wǎng)站無任何關聯(lián)。本網(wǎng)發(fā)布的訊息您如發(fā)現(xiàn)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wǎng)聯(lián)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wǎng)會選擇刪除。如您想轉載本條信息到手機微信或微博,請在網(wǎng)頁下端左側點擊“分享到”自助轉發(fā),或關注本網(wǎng)微信公眾號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