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京泥塑京劇臉譜
北京的泥塑彩繪臉譜起源于清代末期。究竟是誰把京劇舞臺上的臉譜變成了泥塑彩繪臉譜的呢?人們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花臉桂子”。在北京泥塑臉譜發(fā)展史上,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相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詩善畫,也是一位酷愛京戲的票友。靠吃“祿米”即俸祿為生,在閑玩的時候,他看到廟會上有泥捏制的泥人,突發(fā)奇想,用膠泥做了一臉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曬干以后,仿照舞臺上的臉譜著色給泥坯勾畫上色,臉譜做成以后拿給自己要好的朋友觀賞,朋友都覺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臉譜分給了自己的朋友,一來二去,天長日久人們都知道他會做泥塑臉譜了。于是上門求繪的人逐漸多起來,在京城小有名氣。因為姓桂的最擅長繪制“凈角”臉譜,所以人們稱他為“花臉桂子”。
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錢糧“祿”的舊制!盎樄鹱印睘榱嗽O法謀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臉譜送到廟會上去出售。起初送幾個貨樣,交給了白塔寺的李記雜貨攤,很快就賣光了。以后不管送多少,都能隨時賣出去,總是供不應求。李記商店不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臉譜在北京出了名。從此泥塑京劇臉譜作為北京民間工藝品開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臉譜活躍了市場,京劇泥塑臉譜迅速發(fā)展。做臉譜的人多了起來。較有名的繼“花臉桂子”之后京城先后出現(xiàn)了白如霖、汪稔田、李榮山、趙友三、趙永年、李克明、馬成子、唐景昆、韓啟泰、雙起翔、楊玉棟等名家。
泥塑臉譜主要是藝人們在家里手工制作,然后拿到廟會或經(jīng)營藝術品的鋪子里去賣。聽我的先生劉曾復說:在老東安市場有個工藝品店“松竹梅”(邢靜安創(chuàng)辦)的小店就經(jīng)營泥塑臉譜。解放初期做泥塑臉譜的幾位老藝術家組成合作小組,以后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廠,后來劃歸到特藝三廠。到了九十年代初三廠因經(jīng)營不景氣而停產(chǎn),以后我為把臉譜藝術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于一九九五年創(chuàng)辦了北京興鑫工藝品廠,專業(yè)生產(chǎn)開發(fā)京劇泥塑臉譜同時也開發(fā)石膏、紙等不同材制的臉譜并為泥塑京劇臉譜注冊了“京蝠”商標,臉譜注冊商標國內還是首次。
五、京劇泥塑臉譜的制作
制作泥塑京劇臉譜少說也得十幾道工序。首先需要尋找成色質地較好的膠泥,然后過淋浸泡,再反復揉摔,做好臉譜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陰涼處陰干,不要暴曬,防止坯子干裂。坯子涼干后打磨拋光上白然后再在坯子上彩繪、上漆、扎髯口、上盔飾這樣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臉譜最吃功夫的是彩繪,北京的泥塑臉譜講究規(guī)整,構圖嚴謹,線條流暢,位置準確,色彩明麗,善于刻畫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畫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稱。在彩繪上,紅、黑二色畫完后還得上清漆,白、綠、黃、藍以及粉紅等都用顏料勾繪。由于黑、紅色用過漆,增強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并能使之與一般色彩產(chǎn)生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明快的視覺感。
六、工藝泥塑臉譜的現(xiàn)狀未來
各種工藝品市場的柜臺里,各種展覽中都有京劇臉譜;在法國巴黎的大游行中打頭彩車上也是我們京劇臉譜以及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在舉辦一些活動時也懸掛京劇臉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家庭裝飾、火柴盒上、鑰匙鏈上、撲克牌上、模特時裝上、大街的雕塑上到處都是京劇臉譜。臉譜已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得到海內外人士的認可和歡迎。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加入WTO,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國,了解北京、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京劇、了解臉譜。將有更多人喜歡上我們京味的泥塑臉譜。讓我們?yōu)檎衽d京劇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做些貢獻吧!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