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3/15/xinsrc_2720307150926625406023.jpg)
宋代畫家極其注重寫生、觀察,所謂“格物致知”,無論山水、人物、花鳥,必求逼真精工,形神皆備。而北宋末的徽宗趙佶雖政治上昏庸無能,亡國奇恥,但其在文化藝術(shù)方面的建樹,卻仍具有承上啟下、開宗立派的歷史意義。他親掌翰林圖畫院,敕編《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著作,將畫院置于其他各院(書、琴、棋等)之上,用科舉方式選拔畫家,于是書畫家無不竭盡所能,精益求精,極一時之盛。尤其難得的是趙佶身體力行,留下不少精致的作品。
《桃鳩圖》,縱26.1厘米,橫28.5厘米,絹本設(shè)色冊頁,現(xiàn)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圖以“折枝”法畫一枝桃花,上棲一鳩鳥;ㄖ蠢站(xì),鳩的形象生動,羽翼開張,顯得生機(jī)勃勃。筆墨設(shè)色上極富創(chuàng)意,枝葉以墨線勾勒,略加皴擦,而桃花則以色勾、染。鳩則融合勾、擦、染、點,尤具特色的是用生漆點睛,黑亮而富立體感,神采奕奕。鳩身以墨色為底,隨類敷彩,難得的是他在北宋長期崇尚水墨的基礎(chǔ)上大膽采用重色,如頭、胸部在墨骨上罩染石綠色,使畫面在典雅中透出濃艷。這種在花鳥畫的局部罩染青綠重色的方法,有別于唐畫的大青綠設(shè)色,或可謂之“小青綠”,前無古人,后啟來者,對于南宋花鳥畫小品的興盛無疑極具啟迪意義。
圖右署“大觀丁亥御筆”,時趙佶26歲。獨特的“屈鐵斷金”的“瘦金體”,故此圖被確認(rèn)為趙佶手筆?钕掠幸谎鹤,似“天”字,傳為“天下一人”四字之合體。趙佶傳世的畫,有其親手畫而手書御制的,有手書簽押的,有僅簽一花押的,也有只鈐印璽的。因趙佶親掌圖畫院,不排斥畫師畫好了畫,進(jìn)呈御覽,而趙佶手簽一押,或鈐印璽,以示已閱的可能性。故后人認(rèn)為流傳至今的趙佶的畫很難辨別真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這些畫確也顯示了當(dāng)時繪畫的最高水準(zhǔn),足供后人領(lǐng)略北宋后期繪畫的豐采。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