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鑒,字玄照,后改字符照、圓照、元照,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人稱王廉州,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家。其在明末便被大詩人吳梅村譽為“畫中九友”之一,并與王時敏頡頏,時有“二王”之譽。入清以后,他又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并稱“四王”,開啟了清初畫壇的主流畫風。王鑒的畫跡雖為人們所熟悉,但其身世卻至今不詳。學界雖亦對其有所研究,但很多問題仍有待考察。其中有關王鑒的行年,尤其值得重新審視。
王鑒的生卒年,今人著述皆作明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生,清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卒,向未有異議者。然今見王鑒《夢境圖》[1]跋語云:
“……今六月避暑半塘,無聊晝寢,忽夢入山水間,中有書屋一區(qū),背山面湖,回廊曲室,琴幾瀟灑,花竹扶疏,宛似輞川軒外卷簾。清波浩渺,中流一叟乘棹垂綸,曠然自得。予趺坐中堂,觀左壁畫,乃思翁筆,幽微淡遠,不覺撫掌贊嘆。遂爾驚醒,鼻端拂拂猶作異香,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嗟余焉能真有此境,便當老是鄉(xiāng)矣。然余年已四十八,顛毛種種,縱至七十,亦不過二十年一夢耳,況未能必,又安知此夢非真境耶?起而滌硯伸紙,記境成圖,不爽毫發(fā),懸之座右,以當望梅止渴而已,擲筆惘然。丙申夏六月哉生明,王鑒識!
《夢境圖》立軸山水,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王鑒畢生之代表作。據(jù)該作王鑒親題跋識可知,《夢境圖》創(chuàng)作于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六月,時王鑒在蘇州半塘避暑,午睡中夢入王維之輞川別業(yè),醒后描繪夢中所見而成此圖。值得注意的是,跋中王鑒稱“然余年已四十八”,由此推溯王鑒的生年,得出的結果不是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當為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較之于舊說,王鑒的生年晚十一年方符合歷史事實。
無獨有偶,崇彝《選學齋書畫寓目筆記》一書中錄有《王圓照摹古山水冊》紙本十頁,其十載有王鑒自跋云:“己酉(1669)夏日避暑半塘僧舍,戲摹古人十冊,婁水王鑒。”尤堪注意的是崇彝考訂文字云:
“前附頁有竹癡及畢澗飛秘籍印二,朱文印。首頁有畢瀧鑒賞一印,末頁有澹游及清芬書屋二印,后附頁有畢公行書一題,誤謂康熙己酉是湘碧先生六十一歲,殊為大謬,其實為七十二歲筆也……”[2]
顯然,崇彝對王鑒行年之舊說(1598)不疑,故其稱畢瀧對王鑒時年的正確記載“大謬”。實際上,畢瀧的說法才是應該被正視的。畢瀧為畢沅(1730—1791)之弟,江蘇太倉人(其時劃為鎮(zhèn)洋縣),“字澗飛,畢秋帆宮保弟也,家太倉。性癖古書畫及金石文字,聞有佳物,不辭千里,不惜重貲,務以入手為快!盵3]畢瀧既為王鑒同鄉(xiāng),其生活時代距王鑒辭世未遠,且收藏王鑒等清初畫家作品頗富,故其對王鑒行年的記載當為可信。畢瀧云康熙己酉(1669)王鑒六十一歲,即意指王鑒生于1609年,與其《夢境圖》自跋中的紀年完全吻合,是指向王鑒生于1609年的明證。
更重要的證據(jù)來自王鑒知友的題跋史料?滴跗吣晡焐辏1668)正月,王翚作《壽照翁仿伯駒青綠山水軸》為王鑒祝壽,款云:
“戊申春正月,照翁王老夫子杖鄉(xiāng)之慶,寫此呈壽,虞山門人王翚”。[4]
跋語中,王翚祝恩師“杖鄉(xiāng)之慶”,今查《辭源》“杖鄉(xiāng)”、“杖國”條釋云:“《禮·王制》‘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笠蛴米髁畾q的代稱!盵5] 既然古人云六十為“杖鄉(xiāng)之年”,那么康熙七年(1668)王翚祝恩師“杖鄉(xiāng)之慶”,說明王鑒時年六十歲[6], 同時也就是告訴我們,王鑒生于1609年。
再如,王時敏于《王奉常書畫題跋》中《題玄照畫》云:
“余長于玄照二十年,宦游里居蹤跡略同,亦有筆墨之嗜。乃余以資力腕弱,迄老無成,而玄照宿植靈根,一蹴直造古人之域。余年來焚棄筆硯,雖因衰病目眵,亦由見其近作奇妙入神為之氣奪,不敢復道盤礡事,非但如尹夫人望見刑夫人俯首下拜而已。”[7]
以王時敏與王鑒行誼之深,當不至于將王鑒的年齡弄錯。王時敏生于萬歷二十年壬辰(1592),年長王鑒十七歲,他在《題玄照畫》中稱自己“長于玄照二十年”,當為一個約數(shù)的說法,可作二十上下的歲數(shù)解。倘若王鑒生于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其年歲則與王時敏相若,王時敏斷然不會稱自己“長于玄照二十年”。因此,王時敏的這段題跋,當為我們斷定王鑒生年的又一重要依據(jù)。
除了上述諸證之外,我們尚可從王鑒的畫跋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如其《仿曹云西寒溪曉色》題跋云:
董文敏嘗謂余曰:“學畫惟多仿古人,使心手相熟,便能名世!泵克即搜裕抛銌l(fā)后進,奈何賦性懶怠,總染數(shù)筆即目昏手倦,置之案頭,故五十余年終無所成。今夏避暑于半塘禪室,大千道兄出箋素索拙筆,留兩月始得小景數(shù)幀。雖有志仿古,竟未能夢見萬一,恃大老知愛,自為我藏拙也。己酉九秋,婁水王鑒識。[8]
題跋所署年款為“己酉”年,即1669年。據(jù)史料載,王鑒因受家學影響,自幼即習繪事,如顧云臣云:“湘碧先生幼喜繪事,時從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見宋元名公墨跡! [9]再如《臨北苑瀟湘圖》中有其堂弟王曜升題跋亦云:“伯兄綺歲即好點染,積五十年心力,始得成家,洵知此道非易……”[10] 因此,從《仿曹云西寒溪曉色》中王鑒自云“五十余年終無所成”可推知,王鑒時年當為六十歲左右,與其生于1609年相合。倘若王鑒生于1598年,則此時已經(jīng)七十二歲,那么其畫齡已達六十余年,此則與“五十余年終無所成”一語相抵牾。因此,結合上述諸證,王鑒生于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當無疑義。
而所謂王鑒“生于1598年”一說,其出處大抵源自《清史稿》、《歷代名人年譜》、《直隸太倉州志》、《鎮(zhèn)洋縣志》等書。如《清史稿》(卷五百零四)云:“鑒,字圓照,明尚書世貞曾孫……與時敏同族,為子侄行,而年相若!滴跏曜,年八十!盵11] 較《清史稿》為早者,清代學者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亦載有王鑒生卒年,該書明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條列:“王員照鑒生”,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條列:“王員照卒,年八十!盵12]吳榮光為嘉道時期的學者,《歷代名人年譜》的成書時間為道光二十三(1843)年,顯然較《清史稿》為早。較之于二者,《直隸太倉州志》成書時間更早,該書卷三十五《人物類》“文學”有王鑒小傳云:“王鑒,字圓照,世貞曾孫……年八十卒,遺命以黃冠道衣殮云!盵13]《直隸太倉州志》成書于嘉慶七年(1802),在時間上早于《歷代名人年譜》六十余年,然《直隸太倉州志》只云王鑒“年八十卒”,并未明說其確切生卒年月,是故還須尋找更早的源頭。
經(jīng)考查,最早記錄王鑒生卒年的文獻當為乾隆年間金鴻、李鏻纂修的《鎮(zhèn)洋縣志》。該書卷十二《人物類》云:“王鑒,字圓照,號湘碧,世貞曾孫……康熙丁巳,年八十卒,遺命以黃冠道衣殮!盵14]《鎮(zhèn)洋縣志》有金鴻自序一篇,中言“……禮延紳士之淹雅者,開局編摩,共襄其事,而州志亦同將事焉!_局在癸亥之四月,迄今甲子之九月,凡十有七月而告成,遂付諸梓。……”[15]則其修當始于乾隆八年癸亥(1743),成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書成遠早于《直隸太倉州志》。而就“州志亦同將事焉”一語味之,則《直隸太倉州志》與《鎮(zhèn)洋縣志》之關系密不可分。從《鎮(zhèn)洋縣志》中王鑒小傳的行文與內容來看,可以看出該書即《直隸太倉州志》、《清史稿》關于王鑒行年文字的原型。而《歷代名人年譜》所記王鑒的生卒年,雖未注明出處,亦大抵可知其由《鎮(zhèn)洋縣志》推出。
由于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記載王鑒生卒年的墓志、壽文、行狀或其同時代人所撰傳記,而《鎮(zhèn)洋縣志》編撰時間去王鑒卒年逾六十年之遙,所記王鑒“年八十卒”,亦未知所據(jù),卻成為后人推定王鑒行年的論據(jù),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其它諸作皆誕于《鎮(zhèn)洋縣志》之后,文字沿襲該著,更加不足為憑。而《夢境圖》作為王鑒盛年之力作,其親題時年四十八歲,當為佐證其生年最雄辯的證據(jù),加上其老友王時敏、門人王翚的題跋史料,更是有力的輔證。諸證相合,可知王鑒并非生于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其確鑿生年應為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
至于王鑒的卒年,《鎮(zhèn)洋縣志》載“康熙丁巳,年八十卒”。倘若王鑒卒于“康熙丁巳”(1677)無誤,那么根據(jù)王鑒生于1609,則其享壽并非八十,而是六十九歲;倘“年八十卒”無誤,則王鑒之卒年當退后十一年,即卒于1788年。因此,對于《鎮(zhèn)洋縣志》的說法,我們尚有必要對之進行辨析。據(jù)王士禛《題王元照仿宋元人小畫為牧仲[16]作》云:
“瑯琊家世鳳麟洲,翰墨人間第一流。松勢高低疑鸛啄,溪紋參伍學蠶頭。扶笻名岳云峰細,放鶴空亭雪棧幽。白首奉常今又死,買絲重擬繡廉州!盵17]
該詩下有小注“煙客先生以今年卒”,因王時敏卒于1680年,故知王士禛此詩亦作于是年。又據(jù)末句“白首奉常今又死,買絲重擬繡廉州”,可知王鑒先于王時敏辭世,也就是說,王鑒去世時間應在1680年之前。再考察王鑒的畫跡題跋,署款紀年為康熙丁巳的畫跡存世尚伙,而康熙丁巳之后的紀年確乎鮮見。因此,《鎮(zhèn)洋縣志》記王鑒卒于“康熙丁巳”(1677)尚屬可靠,至于“年八十卒”,當為誤記,正是由于這一誤記,才致使王鑒的真實生年在長達三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被偽史遮蔽!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