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苦心人,三次桂林之行白先生畫了上萬張寫生稿,作畫200余幅。他愛漓江,在他的畫中,從不照搬自然界的景物,而是緊緊抓住桂林山水與眾不同的形象和神態(tài),大膽剔除那些非本質(zhì)的細節(jié),匯集最優(yōu)美、最有特色的山川草木,加以濃縮夸張,使之更加鮮明、更有魅力,以致畫中的景色比真實的風(fēng)景更美、更迷人。很多人曾經(jīng)對照白先生的畫作專程去尋找相同的風(fēng)景,卻根本無法找到,只能失望而歸。
白雪石先生的畫淡雅清爽、色調(diào)明快、以情入畫、雅俗共賞。如今,除在報刊、畫冊、展會、大賓館、機場貴賓廳等地均可一睹他的藝術(shù)風(fēng)采外,他更有百余幅丈二以上的大型杰作分別陳列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和毛主席紀念堂等國家重要場所。
因為國家外事工作需要,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白雪石先生接受了大量為國家重要場所繪畫的政治任務(wù),至今完成的大幅布置畫已多達百余幅,特別是中南海接見廳那幅在電視中頻頻展現(xiàn)的高5米、寬9米的大畫,堪稱“山水之王”。每當(dāng)白先生面對高墻闊壁般的素紙舉重若輕、揮灑自如而又一筆不茍地作畫時,觀者可能會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殊不知看來氣定神閑的他,正在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著一個巨大困難——恐高癥。白雪石先生生來膽子小,經(jīng)常到山前都不敢攀登,而巨幅大畫不僅需要長時間地站在升降機上繪制,還需要隨著畫面布局的變化在高空中不斷移動,在繪畫過程中,只好整天在半空中飛來飛去。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鍛煉,真是難為這位古稀老人了!用他自己的話說:“拼了老命了!”每當(dāng)我們面對這些他在耄耋之年繪制的巨幅大畫時,不由得感慨萬千,白先生這種嘔心瀝血、獻身藝術(shù)的精神真是我們后生晚輩的榜樣!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