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公開發(fā)布《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對國徽的設計提出三點要求:一,中國特征;二,政權特征;三,形式莊嚴富麗。
據(jù)1949年8月5日下午三時半在北京飯店六樓大廳召開的政協(xié)第六小組(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第二次全體會議記錄,當時已經(jīng)收到設計稿28份,但皆因不符合上述三條原則而被否定。于是,成立了兩個專家小組設計國徽,一個是以林徽因為首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專家小組,另一個是以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專家小組。
張仃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用天安門做國徽主要圖案的設計思想。這一設計思想以后逐步得以完善。而梁思成則堅決反對以天安門為國徽主要圖案,而主張以璧為國徽圖案。從中央檔案館,我們查到了兩個設計小組闡述各自設計理念的重要史料,大體可以了解當時雙方的論爭。
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擬制國徽圖案說明》為:擬制圖案以一個璧(或瑗)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穿瑗的結構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也可以說,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齒輪,組織略成漢鏡的模式,旁用嘉禾環(huán)抱,下面以紅綬穿瑗為結束。顏色用金、玉、紅三色……
張仃也拿出了他的設計方案。他在《國徽應征圖案設計含義》中闡述道:
一、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征工農(nóng)聯(lián)盟。齒輪上方,置五角紅星,象征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
二、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征全國人民大團結,國家富強康樂。
三、天安門———富有革命歷史意義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國五千年文化,偉大,堅強,英雄祖國的象征。
現(xiàn)在看起來,張仃當初的構想大多數(shù)都體現(xiàn)在沿用至今的國徽上。應當說,張仃是國徽的創(chuàng)意者,而林徽因等則為其最終完善者。周恩來親自找梁思成談話,說服他接受張仃以天安門為國徽主體的設計方案,并委托清華大學營建系最終完成國徽圖案的制作。(祝勇文)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