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自幼生長在吟誦風月的士紳顯宦之家,其祖吳大徵自甲午之戰(zhàn)敗后罷官故里,潛心藝事,詠歌賦、考金石、鑒名畫、寫林泉,以其學養(yǎng)時譽,眾望所歸地執(zhí)東南文苑之牛耳。后起的藝苑名手如吳昌碩、陸廉夫等,當時不過其門下清客幕僚而已。鐘靈毓秀的少年吳湖帆,生長在如此的環(huán)境之中耳濡目染,于詩書詞畫自平生一番天然的親近。
三十以后,吳湖帆避兵滬上,交游熏習觀摩日廣,而以善鑒稱名于時。約略此時,清宮為溥儀所盜賣的宋元名畫始流寓到南方,加之四十一歲時為當時的故宮博物院聘為審查委員,吳湖帆遂得以大量寓目古典名畫,不但自己得以收藏趙松雪《蘭竹圖卷》、吳仲圭《漁父圖卷》等名跡,而且眼光愈精而得再進,致有后來據(jù)騎縫印、火燒痕鑒定國之重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首段的藝林盛事。有清一代三百年間深鎖禁中、世所罕見的宋元繪畫,令自幼浸淫明清文人山水的吳湖帆大開眼界。漸生沖決南宗所囿,合南北宗于一爐的宏偉氣魄。
這幅《稼軒詞意圖》正是吳湖帆超清邁明、以元融宋,欲合南北宗于一手的巨幅代表作。此圖作于1954年(甲午),吳氏已年過六旬,四十余年的陶熔今古,令其筆墨已入庖丁解牛、無往不利的化境。需要說明的是,全畫雖盡顯吳湖帆圓厚滋潤、溫文典雅,于平淡中見痛快淋漓的筆墨風格,實則卻是借鑒北宋王晉卿名作《漁村小雪》的融古開今的杰作。試比較此畫與《漁村小雪》卷中最為精彩的雪山飛瀑一段,即可窺出此《稼軒詞意》的淵源所自。除了主峰山體、近景坡石林木系出王詵所宗的李郭派法門,近景坡石還借鑒了唐寅、馬遠的長斧劈皴筆調。然而盡管借鑒了《漁村小雪》的構圖與山體造型,但如前所述,《稼軒詞意》畢竟體現(xiàn)了其時已達于巔峰期的吳氏個人的筆墨風尚。由于此畫是純用水墨畫于陳年生宣上,不耐層層相積,故吳氏筆墨滋潤溫厚、平淡天真的特色也因之被發(fā)揮到了極致。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