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2-23/U249P4T8D2033923F107DT20091223121620.jpg)
立于南陽新野縣北郊鄧營村古官道旁的“鵝”字碑,上面碩大的鵝字曾讓一百多年前書法愛好者和文人學士贊譽模仿。上周藏金鑒寶活動現(xiàn)場,一位藏友帶來這塊“鵝”字碑的拓片,在細細品讀碑上詩文之后,講述了一段歷史名人劉川福、馬一山以及岳飛后人岳之琮的故事。
“鵝”字碑的故事
據(jù)魏先生介紹,“鵝”字碑曾立于新野縣北郊鄧營村古官道旁,碑高2米,寬75厘米,一塊方碑,沒有備帽。
碑中間陰刻一個“鵝”字,“鵝”字高104厘米,寬62厘米,據(jù)說是清代名士劉川福摹寫王羲之筆意所寫“鵝”。在“鵝”字左下方有兩方陰刻的印章,上面一枚印章已經(jīng)字跡難辨,而下面一枚為“中州劉川福印”小篆6字。而“鵝”字上下方空白處為草書詩文。
雖然上面草書詩文鮮有人能完整讀出,但當?shù)厝巳詫Α谤Z”字碑喜愛有加!捌扑呐f”時,當?shù)厝藢⒖逃斜牡囊幻娉驴墼跇蝾^邊,才讓這塊碑幸免于難。
直到2006年3月,鄧營村一農(nóng)民在新規(guī)劃的宅基地上挖地基時,又發(fā)現(xiàn)了它,用清水沖洗,顯現(xiàn)出“鵝”字,又重見天日被送到了新野漢畫磚博物館,但“鵝”字旁邊的碑石還是有一些損壞,從拓片上也可看出。
魏先生的這張拓片就是發(fā)現(xiàn)鵝字碑時他親自拓下來的,他把拓片拿回家后對上面的詩文一一辨認,又結(jié)合地方志才了解到這塊碑背后的一連串故事。
專家點評:
安順(商報鑒寶專家、河南省收藏協(xié)會書畫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劉川福號方至,為清末新野名士,生于道光十四年(1853年),卒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劉川福年少聰穎,擅長書法,師法歷代名家,并得到其外公馬名駒,舅父馬一山真?zhèn)鳌?/FONT>
劉川福文武兼能,咸豐、同治年間,因抗擊捻軍不力,又遭到誣告,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貶至云南充軍。
充軍期間,劉川福每每在苦役之余,用石塊、木棒作筆,練習草書,因其深諳王羲之神韻,因此碑上所摹“鵝”字惟妙惟肖。其“鵝”字書法精到,得到了獄吏長的同情,劉川福后來經(jīng)常在云南為鄉(xiāng)紳名門書寫扁聯(lián)。
后來劉川福家人多方營救,在光緒十九年(1894年)重回故鄉(xiāng)鄧營。劉川福在家鄉(xiāng)興辦義學,報效桑梓,由于他一筆“鵝”字享譽四鄉(xiāng),時人稱頌,劉川福遂將鐫刻“鵝”字的碑立于官道旁供人賞習。
鵝字上方的詩文為滇南人李棋送別劉川福離開云南的三首贈詩;下方文字為馬一山對劉川福的64字嘉贊,贊賞其經(jīng)歷被貶云南又回到河南后,仍保持高尚的情操。
這塊碑上的詩、文草書的書寫者為岳之琮,據(jù)地方志記載,新野岳之琮是民族英雄岳飛之后,至岳之琮已歷經(jīng)21代。岳之琮是光緒年間的貢生,此人也是一筆好字,既有武穆氣度,又兼羲之神韻。
河南有不少地方文化名人留下的碑帖等遺跡,安順說,能像魏先生這樣將“鵝”字碑拓下來保存,很有歷史價值。
商報記者 陳薇 實習生 楚亞靜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