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比南山不老松”這句祝壽詞幾乎無人不曉,然而,南山系何處山岳,卻未必有人能說清。
早年,聽說山東青州城南有座云門山,風景美且古跡多。山頂云門石窟,洞穿南北,下臨深淵,絕壁上刻有大大的一個“壽”字,據(jù)說為明代嘉靖年間的遺跡,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那“壽”字高達7·5米,寬約3·7米,宏偉雄健、氣勢磅礴。游人到了這兒,與之相比都會變成“武大郎”,因而又有了“青州府里,人無寸高”之說。因為人若站在“壽”字的參照物下,頓顯矮小,哪怕是姚明也沒那3米多的“寸”高啊!昂首仰望,“壽”高入云,禁不住浮想聯(lián)翩,“壽比南山 ”之說便由此而來。
去年游三亞,導游將我們帶到大海邊的鰲山,說它才是傳說中的“壽比南山”之南山,而“不老松”也非北方松樹,而是鰲山中的一種熱帶植物。一聽此話,我們頓覺稀奇,于是踴躍前往。原來那是一種藤狀的常綠喬木,高三五米,葉劍形、叢生,枝桿青灰,鱗莖斑駁。這種性喜高溫、濕潤和陽光的植物,生長卻十分緩慢,幾十年才開一次粉綠色的花、結(jié)一次橙黃漿果。游人自然難飽眼福。它因汁液暗紅又叫“龍血樹”,汁液制成的晶體就是名貴中藥——血竭。望著并不太大的樹,導游說它就是已有6300歲的“南山不老松”。乖乖,夠悠久的哪!不僅如此,導游還衍生出了“福如東海”也是唐代鑒真和尚從此東渡而引發(fā)的故事。我當即就懷疑,因為大前年,我游海南東山嶺時,他們也編造了一個宋朝李綱從此“東山再起”的以假亂真的成語故事,目的無非是為當?shù)氐木包c造勢而已。
離開三亞北返時,途經(jīng)湖南,順便去了一趟衡山,在那兒又聽說衡山才是“壽比南山”之地:衡山乃南岳,是五岳中的“南山”,且“衡山獨秀,南岳主壽”的說法在那一帶很流行。據(jù)說是據(jù)《星經(jīng)》載:南岳對應28宿的軫星,主司人的壽命,故南岳又稱壽岳。而且有唐詩《迥雁峰》 “壯堪扶壽岳,靈合置仙壇”為證。好嘛,南山又冒出一個競爭者。一路上,腦袋里都在想究竟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壽比南山”之南山呢?
回到西安后查閱《辭源》、《辭海》,方知還有另外兩處“壽南山”:一是福州市郊的壽山,其地產(chǎn)葉蠟石,因此石晶瑩如玉、透若果凍,用其刻出的人物花果等陳設品,十分動人逼真,其中以“白芙蓉”、“田黃”刻名貴印章聞名天下;其二是吉林通縣的清初帝陵,康熙改為“壽山”?磥,這兩處當屬另類。辭書介紹“壽比南山”詞條,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天!罚骸叭缭轮,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逼浯笠馐牵邯q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壽,不會崩坍陷落。猶如松柏枝葉,長青不衰。由此可見,“壽比南山”指的當是西安城南之秦嶺主脈終南山,亦稱“周南山”或“太乙山”,其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詩經(jīng)》是先秦文學作品,產(chǎn)生于周代。詩中的南山,只能是終南山。此詩后來演化了“壽比南山”成語,詩中的松柏,也演化成了“ 南山不老松”。
如此看來,之前,我差點被幾處的導游給忽悠了。此事卻也引發(fā)了一個思考:能不能在終南山修建一個“壽比南山”景點?眼下,各地那么多贗品都在招徠游人,我們守著正宗的南山更該有所作為。這不僅僅是開發(fā)旅游,也是對古文化遺產(chǎn)的宣傳和保護。由此又聯(lián)想到此前“關于絲綢之路的起點”、“炎黃二帝祭祀”,以及“將寇準叫成‘寇老西’(即山西人)”等諸多爭執(zhí),不吭不哈的陜西人是否老實得過了頭?是否也應該為保護我們陜西的文化遺產(chǎn)做點什么?!
韓志寬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