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金魚、花卉,一看便知出于婦人之筆,但誰能想到這是慈禧太后畫的呢?不僅慈禧,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tǒng)皇帝的書畫也蜂擁來到重慶。今天,市民可在三峽博物館開幕的《清代皇室書畫展》上一覽這些清代皇室人員的書畫作品。
展覽由三峽博物館與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聯(lián)辦,展期至明年2月25日結(jié)束。參展作品共129幅,盡顯清皇室的高貴與神秘。
康乾書畫展示大國自信
本次展出的作品有對聯(lián)、手卷、立軸、扇面、書札等清代皇帝、親王、宮妃作品,處處體現(xiàn)皇室生活的高貴與精致。
專家介紹,清代皇室書法可分康熙擬董(其昌)、乾隆學趙(孟)、嘉道以后臨歐(陽詢)三個時期。
康、乾書法功底深厚,極具神韻,盛世大國的自信和大氣自然流露;乾隆的“館閣體”讓當時的文人競相模仿,全國流行;而宣統(tǒng)、道光的作品氣韻澀塞,線條板滯,雖有金黃花箋修飾,也難掩內(nèi)心的凋敝和無奈。
慈禧威猛御筆疑為代筆
其中,慈禧太后的作品尤為引人注目:這個在中國歷史上以專橫跋扈著稱的皇太后,其書畫作品一律杵蓋“慈禧太后之寶”朱文方印,諸多作品頗顯威勢,大異于一般婦人之作。
不過,霸道的慈禧也有溫柔一面,她的繪畫作品也不乏筆道文弱纖細的魚蟲花卉。而現(xiàn)場一幅氣勢威猛的“頤壽”紙本立軸長173厘米、寬83厘米,落款為慈禧晚年作品。專家懷疑,慈禧晚年體弱多病,無力提動如椽大筆寫出這斗大字來,估計是陪習者代筆。
恭親王怪字無人識得
道光皇帝第六子、慈禧垂簾聽政主使者恭親王奕䜣不光工于權(quán)術(shù),還擅書畫、詩文。他的一幅楷書七言紙本中的14個字,讓預展中眾多觀眾幾乎無人能識(如圖)。這幅紙本長134厘米、寬32厘米,咋看14個字都似曾相識,但仔細瞧又一片茫然。專家說,從結(jié)構(gòu)上看與古代西夏文字頗為接近,最后專家借助《康熙字典》查詢,才發(fā)現(xiàn)原屬異體偏解漢字,正解為“芳野人耕春雨后,小樓花綻晚晴初”。(記者 丁香樂)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