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者和詩人楊憲益先生于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楊憲益上世紀30年代在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回國在多所大學任教。1953年起,他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合譯了《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游記》及《離騷》《資治通鑒》《長生殿》《牡丹亭》《唐宋詩歌文選》等作品。
上世紀60年代初,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最終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該譯本在國外皆獲好評,有著廣泛影響;他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則被譽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英譯本。
作為譯者和執(zhí)行主編,楊憲益、戴乃迭共同支撐英文版《中國文學》雜志近50年。自1951年創(chuàng)刊,這份刊物一度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唯一窗口。1982年,楊憲益發(fā)起并主持了旨在彌補西方對中國文學了解空白的“熊貓叢書”系列,涵蓋《詩經(jīng)》《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古典經(jīng)典,同時還收錄了巴金、沈從文、孫犁、王蒙、馮驥才等現(xiàn)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今年,中國翻譯協(xié)會授予楊憲益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他也是繼季羨林后獲得該獎項的第二位翻譯家。
在當下中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文化正一步步走出去的境況下,楊憲益的逝世再次引發(fā)了人們對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思考。很顯然“走出去”遭遇的第一道坎就是翻譯。中國文學、文化的對外傳播一直處在弱勢地位。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表示,目前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嚴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在世界上表現(xiàn)中國核心價值觀和悠久歷史的文化產(chǎn)品及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仍然有限。而楊憲益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用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博學,打通了兩種語言的障礙,將中國文學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介紹到國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專家稱,隨著楊憲益的逝世,中國自此進入了文學對外翻譯的“大師斷層期”。如何彌合這一斷層,讓中國文學、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值得我們深思。
本報記者 傅小平
[聲明]:以上內(nèi)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wǎng)”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