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猗縣在文物普查中獲悉,大閻鄉(xiāng)羅村朱竟惠家中,曾有一組其祖父朱楓宸德行金匾、墓志銘及墓碑,這些金匾與碑刻,大都出自民國時期軍政要員之手,是實為罕見的珍品。
這組金匾、墓志銘、墓碑,系民國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1932年—1934年)所立,即朱竟惠祖父朱楓宸去世后,為其題贈敬挽的。題碑贈匾者,有熊希齡、張學良、于右任、傅作義、宋哲元等軍政要人。
朱竟惠祖父朱楓宸,名樹聲,號秀峰。世居猗氏(今臨猗縣)羅村。據《朱楓宸墓志銘》載:朱氏先世為明皇宗族,以指揮使(管理軍務的武官)駐防河東,世世襲蔭。明亡,耕讀傳家,間事商賈。終清之世,無人出仕者。民國初年,時革命軍興,朱楓宸不遺余力,奔走四方,以其才能為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而操勞,被河東軍政府委以財政科長、南河厘務督辦。山西省議會成立,被選為第一屆議員。后在太原等地經營印刷、煙草等實業(yè)。
朱竟惠父親朱錫章,朱楓宸之長子。民國五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校期間,曾與同學傅作義、李服膺、趙承綬、王靖國、李生達等13人,效桃園義事,結為兄弟,人稱“十三太!保缶鶠闀x軍將領。朱錫章畢業(yè)于騎兵科,供職在傅作義部下。民國十六年十月,晉軍北伐,傅作義率本部出奇兵攻克涿州。在涿州之戰(zhàn),傅作義一舉成名,聲震中外,朱錫章也因此深得張學良將軍的賞識與敬重,并結為友好。朱楓宸逝世時,前方戰(zhàn)事正酣,朱錫章一年后才得回家奔喪,時國民軍政要員,先后題碑贈匾,以表哀思。
這組金匾、墓志銘、墓碑中,張學良將軍敬題金匾尤其顯眼。金匾黑底金字,色澤明快,通體楠木,橫式。長173厘米、高71厘米、厚4厘米。匾面為黑漆。右首款豎刻楷書金字“楓宸先生遺范”,匾中從右至左鏤刻4個篆字“好德考終”。左款為“張學良敬題”,其下篆刻兩枚3厘米見方的朱紅大印,一為“張學良印”、一為“漢卿”。整個金匾,楷書遒勁秀麗,篆體凝重精美?嚅g,氣勢渾厚。此金匾系張學良將軍敬題為朱楓宸的德行匾,朱錫章特作為珍品,高懸在家中正房的前檐下,以示家人親友,效法先祖,堂堂正正做人。此金匾現藏運城市博物館。
朱楓宸墓志銘,青石,方形,由蓋底組成。志蓋邊長67.5厘米、厚11.5厘米。內文陰刻篆書。凡3行,每行3字,共9字。篆文為“猗氏朱公楓宸墓志銘”。此蓋篆文系時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院長于右任所書。志底邊與蓋邊同長。內文陰刻楷書。凡36行,行30字,共1026字,立于民國二十一年,時由熊希齡撰文,張海若書丹。全文分志與銘兩部分。志以散文形式敘述了朱氏籍貫、生平業(yè)績等,銘用韻文統(tǒng)括全篇,對朱楓宸作了贊揚以及悼念和安慰等。
朱楓宸德行碑,碑石青石,殘高121厘米、寬64厘米、厚15厘米。碑文魏書,從右至左19行,因碑石下端已毀,文字殘缺不全。此碑篆額由宋哲元所書。碑文為傅作義撰文,張海若書丹。
這組珍貴的金匾與名碑,有著較高的歷史意義和書法藝術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民國時期軍政要員之間的交往情誼的實物資料。(喬正安 喬曉璞)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的價值判斷。